
攀诬陷害。 明 归有光 《又乞休文》:“所以为国家大体、地方风俗者,官自被访而妄行扳害,则君子小人邪正清浊之源,不可辨也。”《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你莫要诬陷平人,若审出是扳害的,本时就打死你这奴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卑职早已出示禁其扳害矣。”
“扳害”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ān hài,其核心含义为攀诬陷害,即以不实供词或捏造事实的方式诬陷他人。以下是具体解析:
基本定义
指通过虚构罪名或伪造证据,故意将他人牵连进案件中,以达到陷害目的。常见于古代司法语境,强调“诬告”行为。
古籍例证
与“排除危害”的区别
部分资料(如)将“扳害”解释为“排除隐患”,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现代误读或混淆,需以“攀诬陷害”为准。
权威性来源
多数古籍和词典均指向“诬告陷害”的释义,建议优先参考。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醒世恒言》或《福惠全书》等文献原文(参考、5、7)。
扳害(bān hài)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扳”和“害”两个字组成。
“扳”的部首是手,拼音是「bān」,总笔画是5画。它表示用手去拉、推或拧动物体的动作。源自古文献《说文解字·手部》。
“害”的部首是宀,拼音是「hài」,总笔画是6画。它表示给人或物体带来损害、伤害。来自古文献《说文解字·宀部》。
《扳害》这个词来源于古文献《史记》,其中的一句话:“使得逐羌何扳害之有?”表达了为了追求远离害处的美好目标,而做出付出和努力的意思。
在繁体中,“扳害”这个词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扳害的字形有所变化。例如,在《说文解字》中,扳写作“攀”,害写作“傩”,它们的含义与今天的用法相似,表达“攀爬”和“伤害”的意思。
以下是几个关于“扳害”的例句:
组词:扳手、扳动、扳机。
近义词:伤害、危害、损害。
反义词:保护、守护、维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