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枉的意思、错枉的详细解释
错枉的解释
摈斥邪6*恶。错,通“ 措 ”。语本《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6*民服;举枉错诸直,则6*民不服。” 唐 皇甫澈 《赋四相诗·李岘》:“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辽史·列女传·耶律氏常哥》:“错枉则人不敢诈,显忠则人不敢欺。”
词语分解
- 错的解释 错 (錯) ò 不正确,与实际不符:差错。过错。错讹。错谬。错觉。错怪。不错。错爱。将错就错。 交叉着:交错。错乱。错杂。错综(纵横交叉)。错动。错落(交错纷杂)。盘根错节。 叉开:错开。错车。错过机会。 用来打磨玉石的石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打磨玉石:攻错。 镀金、银,涂饰:错金。错银。错彩镂金。 对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 枉的解释 枉 ǎ 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枉道。矫枉过正。贪脏枉法。枉己正人(自己身子不正,倒去矫正别人)。 冤屈:枉死。冤枉。 屈就,用于别人,含敬意:枉驾(a.称对方来访自己;b.请对方往访他人)。枉顾(称对方来访自己)。枉临(称对方来访自己)。 徒然,空,白:枉然。枉自。枉费心机。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错枉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错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源于儒家经典《论语》。以下是基于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本义
"错枉"源自《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其中:
-
引申义
在历史语境中衍生为:
- 纠正错误:如《后汉书·刘恺传》"刺史一州,错枉举直";
- 善恶对比:汉代王符《潜夫论》"善人废则善人错枉"。
二、文献溯源
-
原始出处
《论语·为政》第十九章(中华书局点校本):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经典注疏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错,舍置也。诸,众也。枉,邪曲也。"
-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强调:"错枉即去恶,举直即用贤。"
三、现代使用现状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亡,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收录。仅见于:
- 古籍研究(如杨伯峻《论语译注》对"错"字的训诂);
- 历史哲学论述(如钱穆《论语新解》解析儒家治术)。
参考资料
- 《论语·为政》原典(推荐中华书局2018版《论语译注》)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版)
-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版)
- 王符《潜夫论·实贡篇》(中华书局2011版)
注:因该词属历史词汇,建议优先引用纸质权威注本,电子文献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原典库。
网络扩展解释
“错枉”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词义
“错枉”指摈斥邪恶或不正直的人。其中:
- 错:通“措”,意为“放置、处置”;
- 枉:本义为“弯曲、不正”,引申为“邪恶、奸佞之人”。
二、词源与经典出处
该词最早出自《论语·为政》: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意为:推举正直者置于邪曲者之上,百姓会信服;反之则不然。
三、引申与用法
- 政治治理:强调任贤去佞,如唐代皇甫澈诗“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
- 社会伦理:辽代文献提到“错枉则人不敢诈”,指摈斥邪恶可维护诚信;
- 现代应用:多用于强调公正用人或批判不公,如“举直错枉”成为倡导公平选拔的典故。
四、相关辨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错枉”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人唯贤”的治理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德与政治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辨方壁画冰檗布毛嘲讦疮疠带胯敦迫恶心飞辩肺腑交風烟奉止贵科谷廪孤行鸿厘画舸黄茅白苇昏放贱卑教士结缔组织节止进谄晋年吉辛快手愧戴砺兵丽人毛兵绵叹默叹烹冰蒲饮砌阶奇局轻装简从圈操靸霅深雠舍匿神通市斤首铠守盟説地谈天暑去寒来熟铜天仗通天拄杖透泄頽垣败壁翁婿武厉絃栝胁迫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