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戎狄的意思、戎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戎狄的解释

亦作“ 戎翟 ”。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诗·鲁颂·閟宫》:“戎狄是膺, 荆 舒 是惩。”《国语·周语上》:“我先王 不窋 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 韦昭 注:“翟,或作狄。”后以泛指西北少数民族。《汉书·匈奴传下》:“ 萧望之 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无常,时至时去。’”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臣等闻三代以还,皆有戎狄之患,以至侵陵中国,被於 渭 洛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戎狄”是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对西北地区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具体含义及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1. 词源与构成
    “戎狄”是“西戎”与“北狄”的合称,代指周朝时期分布于华夏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 西戎:主要活动于周原以西的陇山地区(今甘肃、陕西一带)。
    • 北狄:分布于华夏北方(今河北、山西北部等地)。
  2. 文化特征
    戎狄部落以游牧为主,生活方式与华夏农耕文明差异显著,如“被发衣皮,不粒食”(穿兽皮、不食用谷物)。

二、历史演变

  1. 西周至春秋时期

    • 西周时,戎狄常与华夏发生冲突,如猃狁(犬戎)攻灭西周,导致周王室东迁。
    • 春秋时期,戎狄与诸侯国既有战争也有融合,如晋国通过联姻、征伐逐步兼并狄人部落。
  2. 战国至秦汉的融合

    • 战国末期,部分狄人被华夏同化,西羌则逐渐融入吐蕃或中原。
    • 秦汉后,“戎狄”一词多用于泛指西北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等。

三、文献记载与评价

  1. 华夏视角的表述
    古籍常将戎狄视为威胁,如《左传》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唐代文献亦延续此观念。
  2. 互动与影响
    戎狄在军事、文化上与华夏频繁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即借鉴狄人战术。

四、相关考古研究

西北地区发现的寺洼文化、毛家坪遗址等,被认为与戎狄族群相关,但具体族属仍存争议。

如需进一步了解戎狄的迁徙或文化细节,中的历史事件及考古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戎狄的意思

《戎狄》,指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原始部落和民族。戎狄一词常被用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也可以指代北方游牧民族。在古代文献中,戎狄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的外族,与中原文明形成鲜明对比。

戎狄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戎狄》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戈(gē)和犬(quǎn)。其中,戈部表示兵器武力,犬部表示狗。《戎狄》共有5笔。

戎狄的来源

《戎狄》一词来源于古代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八年》:“犬戎之戎”。犬戎是指戎狄中的一个部落,逐渐成为泛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代称。

戎狄的繁体

《戎狄》的繁体字为「戎狄」,在台湾和香港等地仍然广泛使用繁体字,保留了原始形态。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戎狄」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时期和文献记载,可能出现「戎犊」、「戎狴」等多种写法,但都指代相同的概念。

戎狄的例句

1. 古人常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意思是象戎狄那样,懦弱但是人多势众。

2. 司马迁在《史记·战国策》中提到了戎狄的关系:“胡亥使李斯县伐南单于,过细柳谷,见戎狄是国。”

戎狄的组词

1. 戎狄部落

2. 戎狄文化

3. 戎狄风俗

4. 戎狄族群

5. 戎狄历史

戎狄的近义词

1. 北方少数民族

2. 游牧民族

3. 戎夷

4. 边境民族

5. 异族

戎狄的反义词

中原文明

中土君子

中华儿女

华夏子民

黄河之子

别人正在浏览...

百结愁肠别风淮雨昺焕兵马俑不君不律厕屋常律朝盈夕虚车把式陈对棰挞樗散储养麤缕丹干道德信念调配敌特豆腐掇青拾紫繁荣富强附就纲要功错贵验国家标准恒医黄浦江或日建瓴骄兵必败搅浑击钟陈鼎刊木矻齐灵琛驴前马后明目张胆品地平澹无奇品物蒲柳之姿人言啧啧镕式膳府晌午饭十夫树欲息而风不停司録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涛澜梯栈擿埴铜四开砣子翫服卫玉销荡邪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