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 李岘 与兄 峘 、 峄 同居 长兴里 第,门列三戟。 张俭 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 张 家”。 崔琳 与弟 珪 、 瑶 ,俱立棨戟,世号“三戟 崔 家”。俱见《新唐书》本传。后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 宋 陆游 《放慵》诗:“进媿门三戟,归无亩一钟。” 明 张煌言 《寿鲵渊张相国》诗:“君不见吾家三戟世风流,杖履从容燕子楼。” 清 吴伟业 《寿申少司农青门六十》诗:“相门三戟胜通侯,兄弟衣冠尽贵游。”
“三戟”是一个源自唐代制度的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注意:个别资料(如)提到“三戟”与《左传》中战争战术相关,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与原词存在混淆,建议以唐代制度解释为准。
《三戟》这个词是指三根长矛,通常用来形容武器威力强大、阻挡不了。
《三戟》的拆分部首是“戈”字部,它属于“兵”字旁。在笔画上,可以分为10画。
《三戟》一词来源于古代兵器,矛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冷兵器之一,常用于战争和军事活动。在繁体中,该词的书写形式为「三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三戟》的古时候写法为「率戟」,可以看出其演变轨迹。
1. 他手持三戟,指向敌人的要害部位。
2. 这个武将以一人之力,挡住敌军的进攻,威力犹如三戟一般。
1. 三戟争锋
2. 三戟齐发
3. 三戟合一
1. 三矛
2. 三枪
3. 三桅
1. 一戟
2. 单戟
3. 孤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