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弭祸乱。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况顷者运属履危,时当戡难。”《新唐书·陆贽传》:“ 兴元 戡难功,虽爪牙宣力,盖 贄 有助焉。”
“戡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武力或措施平定动乱、消除灾难,恢复社会秩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词义构成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功绩,如唐代司空图《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中“时当戡难”,指王公在危难时平定祸乱;《新唐书》亦用“兴元戡难功”称赞陆贽协助平息叛乱的功绩。
语义延伸
除字面平乱之义外,还隐含匡扶正义、稳定社稷的褒扬色彩,常见于古代文献对功臣的赞颂。
注意要点
参考来源:查字典(、)及古籍引证(、)综合释义。
戡难(kān nà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戈”是左边的部首,表示兵器;“难”是右边的部首,表示困难、灾难。这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4画。
戡难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主要指的是平定、消除或克服困难、灾难。它在历史文献中广泛出现,例如在《孟子·离娄下》中有“君子立于世不戡难,虽为庶人,不屑死以能免于难者,死无益也”这样的句子。
在繁体字中,戡难这个词的写法相同,没有任何变化。
在古时候,戡难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说文解字》中,戡难的字形是“戋”与“难”分开写,其中“戋”意为小刀、刃,表示“克服”的意思,而“难”表示“困难”的意思。后来,这两个字合并为现代的写法。
以下是戡难的几个例句:
1. 历经戡难,这个国家终于实现了和平。
2. 他毫不畏惧地投身于戡难的工作中。
3. 战士们奋勇戡难,保卫了家园。
一些与戡难相关的组词包括:戡乱、戡定、戡灭等,它们都与克服灾难、平定困乱有关。
戡难的近义词包括:除难、消难、平难等,它们都表示解决困难、克服难题。
戡难的反义词是:扩难、肇难等,它们表示带来困难、制造麻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