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代刻印的书。 唐弢 《晦庵书话·藏书家》:“一九四五--四八年间,一部极普通的 明 刻,如果有个‘陶陶室’钤记,几行‘复翁’题跋,要价马上高到黄金几十两。”
明刻的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解析
明刻(míng kè)指明代(1368年—1644年)刊刻的书籍或版画,是古籍版本学中的专有术语。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5卷,第128页;《辞源》修订本“刻”字条。
在古籍鉴定领域,“明刻”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来源: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四章;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明代章节。
明刻作为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体现在:
来源:国家图书馆《中国版刻图录》;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文物出版社)。
如需深入考据,推荐以下工具书: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版本特征及文化价值部分援引古籍版本学领域经典著作,信息来源符合学术规范。
根据多个来源的综合分析,“明刻”一词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
明代刻印的书籍(核心含义)
指明代(1368-1644年)通过雕版印刷技术制作的书籍,具有重要的版本学价值。例如包拯文集《明刻本附录》即属于此类()。这类书籍因年代、刻工技艺和保存状态不同,市场价值差异显著,部分珍稀明刻版本甚至可抵黄金数十两()。
成语中的“明刻”
由“明”(明确)和“刻”(规定)组成,原指明确的时间或行为限制。例如古代文献中提到的“以昏明刻加日入辰刻”,即通过刻漏计算时辰()。但这一用法在现代语境中较为罕见。
麻将术语(延伸含义)
指通过碰牌、吃牌或明杠形成的刻子组合(如三张相同牌),属于游戏规则中的专有名词()。
最常用的是第一种含义,尤其在古籍收藏领域。若需进一步了解明代刻本的特点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文献学相关专著。
白茫茫班匠辨别妣祖波黎仓米程材成道大错特错嘚啵德辉帝郊顶承端称都城芳兰竟体法书风飞云会凤旗风起水涌粪桶膏糜根枑归功浩然巾好嗜环辙汇总火抓积栋唶惋隽蹶刊摘苦匏了身达命两阶连锅端炼蜜貌托盟歃闷腾腾秘惜牛饮偏战撇号愆和蜷蹐拳拳盛意社祭氏姓兽骇似乎逶迤退食文轸无理式相与详酌宪批席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