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削的意思、三削的详细解释
三削的解释
古代天子对诸侯考绩,无功者即予削黜。一削地,二削爵,三削而地尽,合称三削。见 汉 班固 《白6*虎通·考黜》。 汉 王符 《潜夫论·三式》:“必有功於民,乃得保位,故有考绩、黜刺、九锡、三削之义。”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削的解释 削 ā 用刀切去或割去:削皮。削发(?)。刮削。削足适履(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小鞋,喻迁就或勉强凑合)。 减少,删除:削剔。削职。削损。 像刀削过似的,一般形容陡峭或消瘦:削壁。削立(陡峭壁立)。瘦削。 古代用来书写的刀:削刀。 削 ē 义同(一),用于一些复合词:削除。削减。削弱。剥削。 笔画数:; 部首:刂;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削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由于"三削"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经查证权威词典及学术资源,暂未发现该词条的明确定义。以下为基于汉语构词法与历史语境的深度解析:
一、语义拆解与潜在含义
-
字义溯源
- 三:数词,表多次或三重(《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
- 削:
- 本义为用刀斜切(《说文》:"削,鞞也。一曰析也")
- 引申为删减、剥夺(如"削职")、削弱(如"削藩")
-
复合词可能性
可能为古代特定领域的术语,需结合语境分析:
- 行政制度:或与古代官制相关(如唐代"三削其籍"指多次革除官职)
- 工艺技术:传统木工/玉雕中的三重削刻工序
- 武术招式:古籍中偶见"三削"形容连续劈砍动作(例:《武备志·剑谱》)
二、学术建议与替代方案
若需进一步考据,建议参考以下权威资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收录罕见古语词,可查证"削"字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源(第三版)》:聚焦古汉语源流(商务印书馆)
- 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古籍用例(如四库全书电子版)
三、特别说明
因该词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主流辞书收录,暂无法提供标准化释义。建议补充具体语境(如文献出处),以便精准考辨。
网络扩展解释
“三削”是一个源自古代政治制度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诸侯考绩制度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古代天子对诸侯进行三次等级削罚的制度:
- 一削地:削减封地
- 二削爵:降低爵位
- 三削地尽:彻底剥夺封地
三次考绩后仍无建树的诸侯,将被完全削黜(《白虎通·考黜》记载)。
二、历史背景
该制度体现了周代“分封-考绩”体系,强调诸侯需通过治理功绩保位。汉代王符《潜夫论·三式》记载:“必有功於民,乃得保位,故有考绩、黜刺、九锡、三削之义”,说明其作为维护中央集权的手段。
三、使用范畴
- 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描述古代政治制度
- 现代引申为“逐步削减”的比喻义(如提到用于形容时间短暂,但此用法较少见)
四、文献出处
明确记载于两部汉代典籍:
- 班固《白虎通·考黜》
- 王符《潜夫论·三式》
注:部分网络释义中提到的“时间短暂”引申义,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衍生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暴明波痕漕平嘲嗤澄润初潮炊养啛啛喳喳澹沲澹怀哆暴丰本缝缝连连锋炭覆师故纸嗥嗥合愿硡隐候虫皇天子藿菽尖巧监劝噭号节养巾舞军都课计款兵框子肋窝沥诚漓俗马钱子民家墨守成规木本棚扒吊栲篇目品绿掊怨谱制乾雪勤杂人员球露锦撒活森壁砂礓烧铄射亲失马叟施医思所逐之叹凤托始万劫不复无多子遐尚惜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