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俚曲的意思、俚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俚曲的解释

[popular music and songs] 通俗的歌曲。也叫“俗曲”

详细解释

(1).通俗浅近的歌曲;民间歌曲。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小儿致语》:“咏舞雩於 沂水 ,久乐圣时;唱《铜鞮》於 汉 滨,空惭俚曲。” 金 元好问 《留别龙兴汴禅师普照鉴禅师》诗:“俚曲只知无《白雪》,遗音谁谓有朱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是日给假不夜作,夫妻设肴酒,呼婢辈度俚曲为笑。”

(2).指文人模仿民间俗曲体裁所写的作品。如 蒲松龄 有《聊斋俚曲》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俚曲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歌曲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 定义与性质
    俚曲又称“俗曲”,是通俗浅近的歌曲形式。其内容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语言质朴自然,风格率真,常见于地方性传唱。

  2. 创作来源
    既包括民间自发创作的歌谣小调,也有文人模仿俗曲体裁创作的作品。例如清代蒲松龄的《聊斋俚曲》系列(如《磨难曲》《寒林曲》),便是文人借用俚曲形式创作的经典。

  3. 历史发展
    明清时期尤为兴盛,淄川等地是重要流布区域。宋代苏轼、金代元好问的诗文中已提及俚曲,清代是其成熟期,常被用于说唱长篇故事。

  4. 功能与传播
    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俚曲承载着民众的集体情感表达,兼具娱乐性和社会批判性。例如蒲松龄作品通过俚曲揭露社会矛盾。

  5. 语言特色
    采用口语化表达,句式灵活且押韵自由。如《聊斋俚曲》中大量使用山东方言,增强了地方特色和感染力。

例句参考
苏轼曾以“唱《铜鞮》于汉滨,空惭俚曲”表达对俚曲的欣赏();蒲松龄则在家中“度俚曲为笑”,可见其娱乐功能()。

如需更完整的学术定义,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搜狗百科》相关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二

什么是“俚曲”?

“俚曲”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或音乐曲风。

拆分部首和笔画

“俚曲”这个词由部首“亻”和“曲”组成。

部首“亻”代表人,表示音乐的创作和演唱是由人来完成的。

汉字“曲”的总笔画数为6。

来源

“俚曲”这个词的来源与中国古代的民间音乐活动有关。

在古代,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民间音乐形式和风格。这些音乐常常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并在特定的场合和节日中演奏和演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方特色的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曲风,被人们称为“俚曲”。

繁体

“俚曲”的繁体字为“俚曲”。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表示“俚曲”的汉字写作“俚麴”。

例句

1. 他学会了几首京剧俚曲,非常擅长演唱。

2. 这首俚曲用独特的节奏和旋律表达了当地人民的情感。

组词

音乐、曲风、歌曲、演唱、流传、口头传承

近义词

地方音乐、民间曲风、乡土歌曲、土曲

反义词

正统音乐、流行音乐、现代曲风

别人正在浏览...

騃穉按协白夾白足博望槎布燮不夷差排橙椒澄雪醇駮刺戟大调打通登秋鹅车方车防微虑远藩阃繁碎附缠戆头戆脑敢怒敢言官身祗候惠然江离兼朱重紫醮台鸡毛官进宴救寒莫如重裘儁德科诨空荒空忘抡才论交麦畦密奏暮末耐穿囊中物偏智品从贫铗潜沸桡袭糅莒桑主三蛇七鼠石馆是月收单瘦筋筋司局填池提孩同样委予萧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