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俚曲的意思、俚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俚曲的解释

[popular music and songs] 通俗的歌曲。也叫“俗曲”

详细解释

(1).通俗浅近的歌曲;民间歌曲。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小儿致语》:“咏舞雩於 沂水 ,久乐圣时;唱《铜鞮》於 汉 滨,空惭俚曲。” 金 元好问 《留别龙兴汴禅师普照鉴禅师》诗:“俚曲只知无《白雪》,遗音谁谓有朱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是日给假不夜作,夫妻设肴酒,呼婢辈度俚曲为笑。”

(2).指文人模仿民间俗曲体裁所写的作品。如 蒲松龄 有《聊斋俚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俚曲是汉语词汇中指称一种特定民间音乐文学形式的术语,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 定义与性质

    俚曲指流行于民间、用方言口语创作的通俗歌曲或小调。它区别于文人创作的雅致诗词或宫廷音乐,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地方性和通俗性特征。其内容多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情感、习俗和社会风貌,语言直白生动,曲调简单易学,便于口头传唱。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电子版相关条目。

  2. 形式与特点

    • 语言通俗:使用地方方言、口语、俗语,贴近百姓日常生活表达。
    • 题材广泛:涵盖爱情、劳动、时令节庆、社会新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 音乐性强:通常有固定的曲牌或旋律(常称为“俗曲”),可配乐演唱,表演形式灵活,如清唱、说唱结合或伴有简单乐器。
    • 流传方式: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在特定地域或群体中流行。来源:参考《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关于“俗曲”、“小曲”及民间音乐形式的论述。
  3. 历史渊源与发展

    俚曲的历史可追溯久远,其形态在历代民间歌谣、曲子词、时调小曲中均有体现。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繁荣,俚曲(或称“时调”、“小曲”、“杂曲”)创作与传播达到高峰,成为当时重要的通俗文艺形式。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俚曲》,便是运用当时山东淄川地区流行的曲牌和方言写成的说唱作品集,是研究清代俚曲的重要实例。来源:依据《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及《聊斋俚曲集》(蒲松龄著,中华书局)相关研究。

  4. 代表作品与文化价值

    除《聊斋俚曲》外,各地均有具有代表性的俚曲品种,如北京的“八角鼓”、山东的“鲁南五大调”、扬州的“清曲”等(这些名称有时更侧重表演形式,但包含大量俚曲内容)。俚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民间语言、音乐、民俗、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来源: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及地方文化志相关论述。

俚曲是中国传统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用方言俗语创作、在民间广泛传唱的通俗歌曲或小调。它以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题材,以及易唱易记的音乐形式,生动展现了民众的生活智慧与情感世界,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俚曲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歌曲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 定义与性质
    俚曲又称“俗曲”,是通俗浅近的歌曲形式。其内容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语言质朴自然,风格率真,常见于地方性传唱。

  2. 创作来源
    既包括民间自发创作的歌谣小调,也有文人模仿俗曲体裁创作的作品。例如清代蒲松龄的《聊斋俚曲》系列(如《磨难曲》《寒林曲》),便是文人借用俚曲形式创作的经典。

  3. 历史发展
    明清时期尤为兴盛,淄川等地是重要流布区域。宋代苏轼、金代元好问的诗文中已提及俚曲,清代是其成熟期,常被用于说唱长篇故事。

  4. 功能与传播
    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俚曲承载着民众的集体情感表达,兼具娱乐性和社会批判性。例如蒲松龄作品通过俚曲揭露社会矛盾。

  5. 语言特色
    采用口语化表达,句式灵活且押韵自由。如《聊斋俚曲》中大量使用山东方言,增强了地方特色和感染力。

例句参考
苏轼曾以“唱《铜鞮》于汉滨,空惭俚曲”表达对俚曲的欣赏();蒲松龄则在家中“度俚曲为笑”,可见其娱乐功能()。

如需更完整的学术定义,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搜狗百科》相关词条。

别人正在浏览...

安祯百家饭臣一牀衽储端除名摧心盗名暗世钓川顶门立户飞穣风会格文馆真过程控制很刚河事鹤引禽伸华辉桨板监解经济特区计勋行赏玃如儁爽狂妄列爵令史立人旁立说理咏逻役履屦冒顶面向明亮签贴切理厌心青林清世轻言寡信骑上老虎齐誉热兄弟三鼎甲神标十辉石奁石连树损人利己汰绝推鞫未卜先知伟服违规维兮武气小步小信未孚谢家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