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庄子·骈拇》:“臧与穀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穀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於亡羊,均也。”谓弃其本职而溺于所好。 庄子 用以比喻追逐外物而残生伤性。 宋 王安石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亡羊等残生,朽筴何足挟。” 清 唐孙华 《偕同年吴元朗游西泾次友人韵》:“嬉游良已荒,亡羊愧臧穀。” 廖仲恺 《有感》诗:“扣马 夷 齐 思止暴,亡羊臧穀共伤时。”
(2).《列子·说符》:“ 杨子 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 杨子 之竖追之。 杨子 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心都子 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后因以“亡羊”喻步入歧途而一无成就。 清 魏源 《客怀八首柬龚定盦舍人》之四:“中道牵小术,歧路多亡羊。”
(3).比喻丧失某种事物。 王德钟 《十九岁述怀》诗:“亡羊往事嗟何补,歷鹿孤踪感易生。” 梁启超 《立宪6*政体与政治道德》:“国会之召集,期限有定,闭会中凟职之举,俟下次开会而始图匡正,势已等於亡羊,而貽国家以不可復之损失者抑既多矣。”参见“ 亡羊补牢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亡羊汉语 快速查询。
"亡羊"是汉语中具有双层语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面义与典故义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面释义 "亡"作动词时指"丢失、失去","羊"为名词指代牲畜。《汉语大词典》将其直释为"丢失羊只",多用于描述实际发生的牧业损失,例如《淮南子》中"亡羊而得牛"即用此义。
二、典故溯源 该词的深层含义源自《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此处以丢失羊群后修补羊圈的寓言,引申出"及时补救过失"的哲理。东汉学者高诱注曰:"羊亡不可复得,修其牢则后患绝"(《战国策注》),强调事后纠错的重要性。
三、语义演变 在语言发展中衍生出三类引申用法:
四、现代语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其现代用法包含:
主要参考文献:
“亡羊”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综合了《庄子》《列子》等典籍的典故:
一、字面本义 “亡”指丢失,“羊”即牲畜,字面意思是“丢失了羊”。如《亡羊补牢》课文明确指出:“亡(wáng) 意思是‘丢失’,如‘亡羊’就是羊丢失了”。
二、哲学隐喻
《庄子·骈拇》典故
臧与谷两人因读书、游戏而丢失羊,庄子借此批判“追逐外物而残生伤性”,比喻舍弃本职、沉迷嗜好导致损失。
《列子·说符》典故
杨子邻人因岔路太多找不到丢失的羊,引申为“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指复杂选择易使人迷失方向,最终一事无成。
三、引申含义 泛指“丧失事物”或“造成损失的状态”,如梁启超用“亡羊”比喻政治决策失误带来的不可逆损失。
注意:现代常与“补牢”连用为成语,表示事后补救(如提及的《战国策》出处),但单独使用“亡羊”时更侧重其古典哲学寓意。
鄙耇伯道无儿昌熙禅榻驰角齿筵弛仗充盈传命楚妃吟初时淙泉宕涤蛋花队官惰性封志冈仁波齐峰歌台格议旱亢荷盖鸿健化生盆乎尔伙赖姣娃解辫拮掬惊客九乌峻登军营拘畏聚晤跨据利润弥日累夜漠野南障山逆竖女校长盘骪沛然跷蹀起股肉柱三举胜兵蜃炭社神儵烁四楞探头缩脑腾冲停落王诛香尘些娘滊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