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拘畏的意思、拘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拘畏的解释

(1).拘束畏惧。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先以为阴阳之术,众於忌讳,使人拘畏。”《新唐书·吕才传》:“帝病阴阳家所传书多谬伪浅恶,世益拘畏,命 才 与宿学老师删落烦讹,掇可用者为五十三篇。”

(2).谓使人感到拘束畏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拘畏(jū wèi)是一个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含义可从字义与古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核心含义

    “拘畏”指因受束缚、限制而产生畏惧或顾虑的心理状态。其中:

    • “拘”:本义为拘束、限制(《说文解字》:“拘,止也”),引申为束缚、顾忌。
    • “畏”:意为恐惧、害怕(《说文解字》:“畏,恶也”),含敬畏、忌惮之意。

      二字组合后,强调因外在约束或内在顾虑而心生畏惧,不敢自由行动或表达。

  2. 语境中的延伸

    在古籍中,“拘畏”常形容人因礼法、权势或世俗压力而行为谨慎退缩。例如: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独欠为人师耳,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亦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引自《柳河东集》)

    文中暗含士人因世俗偏见而“拘畏”于师道尊严的困境。


二、权威典籍溯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拘畏”词条,释义为:“拘束畏惧。”并引唐代柳宗元文为例证,体现其文言色彩。

    来源:《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强调“因受拘束而畏惧”,突出行为受制于礼法或权威的心理状态。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ISBN 978-7-100-07115-0。


三、文化背景

“拘畏”折射出传统社会中礼法制度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如儒家强调“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要求个体在礼制框架内行事,过度时易衍生拘谨畏缩的心态。这一概念与“拘谨”“畏忌”等词义近,但更侧重内外压力交织下的心理束缚。


结语

“拘畏”作为文言词汇,生动刻画了人在规范与压力下的谨慎恐惧之态,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尤以柳宗元文例为典型。现代汉语虽罕用,但对理解古代社会心理与文学表达仍有重要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拘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拘束畏惧
    指因受到限制或约束而产生的畏惧心理。例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明本》中提到阴阳术数因忌讳繁多“使人拘畏”,体现对规则的忌惮。

  2. 使人感到拘束畏惧
    强调该词具有使动含义,即某种事物或环境导致他人产生拘谨、害怕的情绪。如《新唐书·吕才传》中提及阴阳学说因内容繁杂令世人“益拘畏”。

二、古籍例证

三、近义词补充

常见近义词包括:惴惴、畏缩、胆怯、战战兢兢等,均表达因恐惧而行动受限的状态。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语境分析,可参考《抱朴子》《新唐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琲班彩並行不悖察允楚捶眈眈逐逐当匹点检迭迭都知断截截笃习烦杂風流子附批跟斗鼓鼻龟毛还揖花胡同焕衍会理靧沐火葬监官夹生节中久闻大名空乘阑干轑饭立地金刚内身牛黄狗宝配割朋俦批砉导窾批零差价轻步诠言人世蚋序儒经三班借职纱羊受气霜梅输忱黍饴天无二日天袠通市外辞罔殆王务危坠文人学士黠猾相藉闲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