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惘模糊。语本《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肆惟》:“ 宋 人书传忽云:‘肆未详’,不用惟义,乃使罔殆之言,布及邨塾。”
“罔殆”一词源自《论语·为政》中的经典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含义与学习、思考的关系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拆解
整体含义
“罔殆”合指因学与思失衡导致的负面状态:
现代启示
孔子借此强调“学思结合”的重要性,这一观点至今仍被用于教育领域,倡导主动思考与扎实学习并重,避免机械记忆或空泛空想。
参考资料:综合《汉典》《搜狗百科》及《论语》注解(详见、2、4、5)。
《罔殆》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没有根据或没有把握,表示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具体解释为:没有把握或不确定。
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罒”和“殳”。其中,“罒”是古代的一个笼头的图形,“殳”是一种农具象征武器。它的总笔画数为19画。
《罔殆》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书经·周书·吕刑》中的一句话:“日中者罔殆。”意思是说一天之中发生的事情无法确定,也无法预测。这是最早出现《罔殆》的文献记载。
在繁体字中,《罔殆》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发生了变化。《罔殆》在古代的写法为“罔殆”。可以看到,“罔”的形状更加复杂,与现代汉字的“罒”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使用《罔殆》的例句:他的说辞让人感到罔殆,无法确定他的真实意图。
与《罔殆》相关的组词有:罔顾、罔论、罔限等。
《罔殆》的近义词是:难以把握、未知、疑惑等。
《罔殆》的反义词是:确信、有把握、确定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