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加批语。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史部·外察附批》:“又科道拾遗疏下,上又附批 谢九仪 致仕, 沉良材 闲住。疏中无二人名也,亦异矣。”
附批是汉语词汇,指在正式文件或文书后附加的批示、批注意见,通常由上级或负责人书写,用于补充说明、指示或审批结果。其核心含义强调“附带性”和“权威性”,是公文处理中的常见形式。
一、词义解析
“附”的含义
指“附带、附加”,表示该批示内容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主文件(如请示、报告、申请等)之后,构成文件的组成部分。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批”的含义
指“批示、批注”,即上级对下级提交的文件进行审阅后,以书面形式给出的意见、决定或指示,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来源:《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二、使用场景与特点
来源:中国政府网《公文格式规范》示例文件。
三、相关术语辨析
“主批”指直接书写于文件正文中的核心批示(如“同意”“暂缓”);“附批”则多为补充性说明,常见于文件末尾或附件页。
电子政务中,“附批”形式逐渐数字化(如电子签批系统),但功能仍保留原有特征。
来源:《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 18894-2016)。
四、权威用例参考
例:某项目申报材料经审核后,领导在末页附批:“原则同意实施,需补充风险预案,于10日内提交。”
来源:《行政机关公文案例汇编》,人民出版社,2020年。
“附批”是汉语公文术语,指依附于主文件的权威性批示意见,体现审批流程的规范性与层级管理特征。
“附批”是一个汉语词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在文书、文件等材料上附加批注或注解,用于解释、评价或补充说明内容。该词由“附”(附加)和“批”(批语)组成,强调在原有文本基础上添加评语或标注。
2. 来源与用法
源自明代文献《野获编·史部·外察附批》,其中记载了官方文书中通过附加批语处理事务的案例。例如,明代官员奏疏中曾出现“附批谢九仪致仕”等表述,即通过附加批语对未提及的人物进行处置。
3. 现代应用
多用于正式文件或学术领域,指对原文进行补充说明或审核意见。例如,合同审核时可能在条款旁附批注意事项,或在古籍整理中添加注释。
4. 相关扩展
以上信息综合了古籍用例和现代释义,适用于理解文献或处理正式文本场景。
半复赛板实奔马避捍逼嫁才过屈宋槎杈骋暴陈言肤词胆战心寒盗目低能动口遁形钝学累功诶笑赶鞘骨槽风果骝后间徨徨黄玉箓祸罚解交介决襟鬲括率良针连事料然篱根盲风澁雨邈絶蜜翁翁农家子女隶俳长盘折偏介翘车萋菶秦穆公侵冤搉扬逡巡酒让书戎垒辱门败户四灵桃腮跳伞退犀外江人乌嘑向平之原巷野崤谷谐易戏客细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