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士的意思、恭士的详细解释
恭士的解释
恭谨之士。 汉 刘向 《说苑·敬慎》:“ 鲁 有恭士,名曰 机汜 ,行年七十,其恭益甚。” 明 陈继儒 《偃曝谈馀》卷上:“余入冬喜负暄读书,已渐相暱,往往狎夏日鼾睡以为快,庶几有 鲁 恭士行阳之意与!”
词语分解
- 恭的解释 恭 ō 肃敬,谦逊有礼貌:恭敬。恭谨。恭候。恭维。恭贺。打恭(拱揖)。洗耳恭听。 笔画数:; 部首:小; 笔顺编号:
- 士的解释 士 ì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士族。士大夫。 旧时指读书人:士子。士民。学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对人的美称:志士。烈士。女士。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士兵
专业解析
“恭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恭”和“士”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是指谦恭有礼、品德高尚的读书人或士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字义构成与核心释义:
- 恭 (gōng): 本义指肃敬、谦逊有礼。《说文解字》释为“肃也”,强调内心的庄重和外在的礼貌。引申为恭敬、谦恭。
- 士 (shì): 古代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多指有德行、有学识或有某种技能的人,后泛指读书人、知识分子或品德高尚者。
- 恭士: 将“恭”与“士”结合,特指那些具备恭敬、谦逊品德的士人。他们不仅拥有学识或地位,更以谦恭有礼的态度待人接物,是士人群体中道德修养的典范。
-
具体内涵与特征:
- 谦逊有礼: “恭士”最显著的特征是待人谦和、态度恭敬,不自高自大,尊重他人。
- 品德高尚: 恭敬是其外在表现,其内在支撑是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端正的品行。恭敬源于内心的真诚与修养。
- 士人身份: 特指具备一定学识、社会地位或担当的“士”阶层成员,强调其作为知识分子的道德表率作用。
-
古语出处与用法:
- 该词多见于先秦及后世典籍中,用以褒扬士人的美德。例如,《荀子》中虽未直接出现“恭士”一词,但其思想强调“礼”与“敬”,常将恭敬视为君子、士人的重要德行(如《修身》篇强调“体恭敬而心忠信”)。后世文献常引用或化用此概念来评价士人品行。
-
现代理解与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恭士”一词已非常罕见,属于古语词。但在理解古籍、研究传统文化或进行特定文学创作时仍会遇到。
- 其意义可理解为:谦谦君子、彬彬有礼的读书人、德才兼备且态度恭谨的知识分子。
来源参考:
- 关于“恭”字的释义,参考《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关于“士”字的释义及古代社会角色,参考《辞源》(商务印书馆)。
- 关于“恭士”作为古语词的整体释义及用法背景,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的相关词条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恭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谦恭谨慎、有修养的人,强调言行举止的恭敬与礼节性。例如《说苑·敬慎》记载:“鲁有恭士,名曰机汜,行年七十,其恭益甚”。
二、详细解释
-
词义构成:
- “恭”:表示恭敬、谦逊的态度;
- “士”:指有学识或品德修养的人,如“士大夫”中的用法。
- 组合后形容兼具礼节与修养的君子形象。
-
古籍例证:
- 汉代刘向的《说苑》以“机汜”为例,说明恭士即使年迈仍保持恭敬态度。
- 明代陈继儒在《偃曝谈馀》中提到冬日读书时“有鲁恭士行阳之意”,借“恭士”表达对谦逊品德的推崇。
三、使用注意
- 现代用法: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
- 与成语区别: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标注为成语,但实际更多作为普通词语使用。
四、相关扩展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典故,可参考《说苑·敬慎》原文或汉典等权威字词解析平台。
别人正在浏览...
暗箭白颈百种本赏长局臣伏掣验辞愬雕彤冻碌碌独出一时防磁贩官鬻爵风观疯狂雰浊刮躁袿袍浩穣花粉胡侜交拏计部疥瘙揭条惊白今日个举最客游抠唆苦车苦箴岭表灵气六耳不传道芒粟眉目不清命酌内廷呕呢袍子请老轻蓬倾诉侵伤秋严縓缘驱鳄攘夺觞窦盛力税榷顺嘴溜天花乱坠铁胁脱煞瓦釜帏幄无语仙人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