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峻峭的意思、峻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峻峭的解释

[high and steep] 形容山势高峻陡峭;高耸,陡峭

详细解释

(1).高耸,陡峭。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苟所不逮者,虽日月丽天之炤灼, 嵩 岱 干云之峻峭,犹不能察焉。”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杨洞微》:“然东隔絶涧,南限羣峯,石壁峻峭几百步,不可越。” 巴金 《秋》四:“前面,一边是水阁,一边是峻峭的石壁。”

(2).指水势湍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 袁山松 曰:‘二滩相去二里, 人滩 水至峻峭。’”

(3).比喻作风的严峻。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有行己高简,风格峻峭,啸傲偃蹇,凌儕慢俗。”

(4).形容文笔刚劲有力。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三》:“凡此皆语短而意长,若他人必费尽多少言语摹写,此独简洁峻峭,而悠然深味,不见其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文章宗旨》:“跋语不可多,多则冗,尾语宜峻峭,以其不可復加之意。”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派的文论》:“在当时,‘文必 秦 汉 ’的口号,事实上是同江西诗人之讲句法诗律是同样的纯艺术的观点,而且也是同样的手法,都是想用古硬雄厚峻峭的风格来振起痿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峻峭是汉语中形容山势高耸陡峭的复合形容词,其词义解析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1. 词义解析

    "峻"本义指山高而险,《说文解字》释为"高而险也"(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峭"则强调山壁的陡直,《广雅》注为"峭,陡也"(来源:张揖《广雅》)。二字组合后,词义融合为"既高且陡的山势特征",如《汉语大词典》定义为"高耸陡峭"(来源: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2. 结构特征

    该词属于偏正结构复合词,"峻"修饰"峭",突出山体垂直高度的同时兼具坡度特征。这种构词法常见于古汉语山水描写,如郦道元《水经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景观描述(来源:郦道元《水经注》)。

  3. 使用语境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描写与地理术语,既保留"壁立千仞"的具象描绘(来源:叶圣陶《黄山三天》),也延伸指代险要地势,如《中国地理大百科》所述"横断山脉峻峭的地貌特征"(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大百科》)。

  4. 近义辨析

    与"陡峭"侧重坡度相比,"峻峭"更强调山体整体高度与险峻程度的结合,如《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指出"峻峭包含垂直高度与倾斜角度的双重标准"(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峻峭”是一个形容词,主要用于以下含义及语境:

  1. 基本解释
    形容山势高耸陡峭,如“峻峭的山峰”。该词由“峻”(高大)和“峭”(陡直)并列构成,强调既高且险的地貌特征。

  2. 引申义与比喻用法

    • 形容人的性格或作风:指严厉、冷峻,如《抱朴子》中“风格峻峭”表示为人孤傲严肃。
    • 比喻文笔风格:形容文字刚劲有力,如晋代文献中用以描述文章气势。
    • 指水势湍急:北魏《水经注》用“水至峻峭”形容水流迅猛。
  3. 文学与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后金代元好问、现代作家巴金(《秋》)等均用其描写自然景观。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陡峭、险峻、嶙峋
    • 反义词:平坦、平缓
  5. 使用示例

    • 自然描写:“石壁峻峭几百步,不可越”(元好问)。
    • 人物刻画:“行己高简,风格峻峭”(《抱朴子》)。

发音:jùn qiào(汉语拼音)
词性:形容词,多用于书面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邦门报户口边夷冰河时代陛者逼制赤穷词学兼茂科道姑钓竿掉鞅定端放映队发展生产格物大舘诡殊过式灏灏痕迹皇谟徽絃僭乐郊鄙娇脆皦皦决事窭人两可了解帽帬蒙犯闽岭麋灼拿腔作调牛奶杮耨斡气拍跂想曲生饶富三七分开石城汤池事望势相双勾水殿术科厮禁洮盥桃羞杏让天崩地解痛心恸醉吴伟衔橛小竖黠羌暇适西北写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