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郊边远地区。 南朝 梁 萧统 《七契》:“盖闻地美养禾,君人爱士,泽被无垠,光照郊鄙。” 梁启超 《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二:“邑地者,都会之地,工商所辐輳也。野地者,郊鄙之地,农业所利用也。”
“郊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地理或社会空间概念,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拼音:jiāo bǐ(注音:ㄐㄧㄠ ㄅㄧˇ)
含义:指城郊边远地区,即城市外围较偏僻、远离中心的地带。
延伸解析
字义拆分
文献用例
语境关联
该词常隐含城乡差异,既指地理上的偏远,也暗含经济或社会地位的边缘化,例如古代郊鄙地区多以农业为主,发展相对滞后。
总结
“郊鄙”综合了空间与人文的双重含义,适用于描述古代或传统社会中的城乡结构。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七契》或梁启超相关著作。
《郊鄙》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表示城市中远离市区的地方,也可以用来形容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落后或简陋。
《郊鄙》的拆分部首是从部首“邑”和“犬”组合而成的,其中“邑”表示城市,而“犬”则代表狗。它的总笔画数是17画。
《郊鄙》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说文解字·部首》中的“邊邾”一词,用来指代偏僻的乡村地区。经过演变和发展,最终演化为现代汉字中的“郊鄙”。在繁体字中,郊鄙的写法为「郊鄙」。
在古代,郊鄙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古籍的记载,郊鄙在古代叙述中有时使用写作「郊墨」、「郊墨墓」等变体。
1. 这个村庄离城市很远,处于郊鄙地区。
2. 这个地方的文化非常落后,可以说是十分郊鄙了。
郊鄙+地、郊鄙+乡、郊鄙+气、郊鄙+村、郊鄙+小、郊鄙+景、郊鄙+生活等。
偏僻、荒凉、蛮荒、荒废、粗糙等。
繁华、先进、开放、文明、高雅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