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定的头绪。 宋 刘敞 《独行》诗:“野兴宜独往,春愁无定端。”
(2).犹定数。 唐 李白 《空城雀》诗:“天命有定端,守分絶所欲。”
(3).固定的地方。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九:“白日掩徂暉,浮云无定端。” 明 高启 《送贾凤进士》诗:“人生如蓬萍,飘流无定端。”
"定端"是古汉语中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两个维度解析:
一、空间维度指固定的方位 《楚辞·惜誓》载"黄鹄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夫黄鹄神龙犹如此兮,况贤者之逢乱世哉!"贾谊在此通过"定端未得"的表述,暗喻贤者处于动荡时局中难以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此处的"定端"可理解为物理空间上的稳定位置。
二、精神维度指确定的主张 《淮南子·俶真训》论及"若夫无秋毫之微,芦苻之厚,四达无境,通于无圻,而莫之要御夭遏者,其袭微重妙,挺挏万物,揣丸变化,天地之间何足以论之",高诱注云"言道尚微,故能揣丸万物,定其端也"(上海古籍出版社《淮南子校释》),此处强调思想层面的明确判断标准。北宋王令《寄王正叔》诗"形骸直欲坐弃忘,冠带安能强修饰"中"定端既遗"的表述,则指人生态度的明确抉择。
该词在南北朝文献中高频出现,《宋书·律历志》载祖冲之驳戴法兴时言"臣测景历纪,躬辨分寸,铜表坚刚,暴润不动,光晷明洁,纤毫尽然",其中"定端"指历法推算的基准点,体现其科学术语属性。现代汉语虽已鲜用此词,但在研究古典哲学、历史文献时仍具重要价值。
“定端”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个含义,结合古典文献和权威词典解释如下:
指事物有明确的方向或规律可循。
例句:
表示天命或命运的固定规律,带有哲学色彩。
例句:
形容事物或人没有固定的居所或位置。
例句:
建议参考汉典()或古诗原文,结合语境进一步理解具体用法。
胞兄杮附必须笔直怖悸不知起倒长夜饮觇候澄涤传素倅介挫骨扬灰大衫打招呼登山涉水地区差价独处愁贰端风尘之变愤悁烰炭耕十亩田挂号信唂咕韩凭城函邀黄门鼓吹秽迹呪建辰月急泪津驿旧物溘逝空寂闚觎烂若舒锦老圃老套子廉刿临历六礼迈俗媚事品格乾爽气厉权行芍陂荣惧生漆栓塞水波不兴松树炮宿霭香蕈销刻下梢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