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姑的意思、道姑的详细解释
道姑的解释
[Taoist nun] 女道士
详细解释
女道士。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旌论衡》:“ 普通山 青州长老 録二尼、道姑、道媪,亲事巾瓶,时左街使集 王 奏闻收勘,决递遐方。”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生]那得这轴画像?[丑]敢是适间道姑的?” 罗暟风 《疯婆子》:“她能指出那一包是从 张公庙 求的,那一包是向 马道姑 用七尺白布换来的。”
词语分解
-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
- 姑的解释 姑 ū 称父亲的姐妹:姑姑。姑父。姑表(一家的父亲和另一家的母亲是兄妹或姐弟的亲戚关系,如“姑姑兄弟”)。 丈夫的姊妹:小姑子。姑嫂。 旧时妻称夫的母亲:翁姑。舅姑。 少女,亦作妇女的通称:姑娘(.未
专业解析
道姑,是汉语中对女性道教修行者的传统称谓,具体含义如下:
-
核心定义:
- 指信奉道教并出家修行的女性。
- 她们是道教教团中的女性成员,通常在道观中居住、修行,遵守道教的戒律和仪轨。
-
宗教身份:
- 道姑是道教神职人员的组成部分,与男性道士相对应。她们参与道观的日常宗教活动,如诵经、做法事、修炼等。
- 其地位和职责在不同的道教派别和历史时期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身份是女性修道者。
-
历史与语境:
- “道姑”一词在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是传统社会对女道士的普遍称呼。
-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道姑”一词仍然使用,但有时也被更中性的称谓如“坤道”(道教内部对女道士的尊称)或直接称为“女道士”所部分替代。
补充说明:
- 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等虽未直接定义“道姑”,但其宣扬的积德行善、清静无为等思想,是包括道姑在内的所有道教修行者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准则。类似记载可见于道教基础典籍。
来源说明:
- 核心定义及宗教身份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6卷第1423页对“道姑”条目的解释。
- 关于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的补充,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对相关词汇的释义及语言学界的普遍认知。
- 道教思想背景的说明,基于对《太上感应篇》等道教基本经典内容的普遍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道姑”是民间对女性道教修行者的俗称,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道姑”指道教中出家的女性修行者,与男性道士(乾道)相对,主要从事道教修炼、参与宗教活动。该词常见于文学作品或民间语境,但并非道教正统称谓。
2.正统道教称谓
在道教典籍中,女道士的规范称呼为“坤道”,男道士则称“乾道”。另有“女冠”这一历史性称呼,与“黄冠”(男道士)对应。因此,在正式宗教场合或学术讨论中,“道姑”一词并不适用。
3.历史与语境演变
“道姑”一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中的“三姑六婆”分类,其中“三姑”即道姑、尼姑、卦姑。此处“道姑”指道观中的女性修行者,而“卦姑”为占卜女性,两者均属民间职业分类,带有一定世俗色彩。
4.文学与日常使用
在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道姑”常作为角色身份代称。例如《初刻拍案惊奇》提及“赵道姑”,《琵琶记》中也有相关描述,体现其在传统社会中的文化符号意义。
5.相关术语辨析
- 坤道/乾道:道教内部对男女修行者的尊称。
- 女冠:多见于古籍,强调女性修行者身份。
- 三姑六婆:涵盖道姑、尼姑、卦姑等民间职业女性,需注意该词可能隐含贬义。
“道姑”作为历史与民间语境中的通俗用语,需结合具体场景理解,而正统道教更倾向使用“坤道”以体现宗教规范性。
别人正在浏览...
黯然神伤百故拜褥班齎搬唆备边褊宕辨诉别来无恙成串呈状出岫出注慈雌簟茀繁叶馆阁体行动坐卧宏邃宦况恢谑火主家竖葭菼惊风镜烛计日以待貜父寇劫寇战匡俗山昆仑瓜脸颊寥寥可数拿送女儿葛盘资跑马场破萼庆羡气翼船扇隤圣惪识透收簇衰乏水皮戍客熟套子陶范头谷透汗外孙子物役险拔鲜澄崄巘骁健萷蔘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