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符。古时调遣军队的符节凭证。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遣兴呈苏涣侍御》诗:“军符侯印取岂迟,紫燕騄耳行甚速。” 明 沉明臣 《凯歌》:“衔枚夜度五千兵,密领军符号令明。”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 伍子胥 :(断然)拿我的军符来!(他从裨将手中取来军符,交与 被离 )去吧。”
军符是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中的重要凭证,具有多重含义和用途:
基本含义
军符指调遣军队的符节凭证(),通常由金属或玉石制成,分为两半,朝廷和将领各持其一,需两半契合方可验证指令真伪。其作用包括身份标识、阵营区分及传达军令()。
历史应用
在唐代,军符用于紧急调兵。例如杜甫诗句“军符侯印取岂迟”描述了快速启用军符的场景()。明代沈明臣的《凯歌》也提到“密领军符号令明”,体现其保密性和权威性()。
象征意义
军符不仅是实物,还象征军事统帅权()。成语中常以“执掌军符”比喻掌控兵权,如《胆剑篇》中伍子胥以军符调动兵力()。
补充说明
军符与“兵符”常互换使用,但严格来说,“兵符”更侧重调兵功能,而军符涵盖更广的军事指挥权()。
如需具体历史案例或文学作品引用,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进一步查阅。
军符是指军队中使用的标识物,通常是一种代表军衔或身份的徽章、徽记或牌匾。它可以用来辨识军队成员的身份,维持纪律和指挥。
军符的部首是冖(mì),拆分后的笔画为4画。
军符这个词来源于汉字,它由“军”和“符”两个字组成。用“军”字表示与军队相关的意义,代表军队;用“符”字表示标志、标识的意义,具有标志军队身份的含义。
军符的繁体字为「軍符」。
在古代,军符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例如在汉朝时期,军符的写法可能是「軍符」。汉字的写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差异。
1. 战士们佩戴着骄傲的军符,展示着他们的军事身份。
2. 士兵手中的军符代表着忠诚和荣誉。
军队、符号、徽章、徽记、牌匾、军衔
军章、军徽、军标
平民、民用
穿复从甥打发歹斗淡扫蛾眉噉噬刁狡低能儿短行風脚浮翮伏雨负重含污过隙孤削爀爀洪翻坏木冱霜监丧家支考古老己雷雷礼事龙虾漏费罗汉落尾面然大士灭息磨盾鼻扭拽逆心偏列破惑潜存青玉案起丧裘葛融解闰征入务森绿闪走笙磬笙煖诗调十亲九眷索头堂而皇之韬曜含光田畯野老題名鄉會擿弃投殛无须霄岫徙道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