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谓陈于东方之磬乐。《周礼·春官·眡瞭》:“眡瞭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 郑玄 注:“磬在东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颂……《大射礼》曰:‘乐人宿县於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鐘。’”
(2).笙和磬。磬,乐器。以玉石或金属制成,形状如曲尺。《宋书·乐志二》:“晳晳庭燎,喤喤鼓鐘,笙磬咏德,万舞象功。”《宋史·乐志七》:“笙磬鏗鏘,干旄旖旎。”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伶人 刁俊朝 妻项癭如鸡卵,渐如数斛之囊,中有琴瑟笙磬之音。”
笙磬是中国古代礼乐中两种重要的乐器组合,其名称与功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笙
指一种传统簧管乐器,由多根竹管插于笙斗制成。《古代汉语词典》定义为:“簧管乐器,殷周时已流行,由簧片、笙管、笙斗组成”。《说文解字》释其形“象凤之身”,因十三管象征凤翼而得名。
磬
古代石制打击乐器,《辞源》解释为:“以玉或石雕琢而成的曲尺状乐器,悬挂于架,击之发声”。甲骨文“磬”字象手持槌敲击悬石之形。
“笙磬”特指礼乐演奏中笙与磬的配合:
《小雅·鼓钟》:“笙磬同音,雅乐攸宜”,印证西周时笙磬已用于宫廷雅乐。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编磬32件、笙斗2件(参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实物佐证战国时期笙磬合奏形态。
“笙磬”在文学中衍生为和谐共鸣的意象,如《文心雕龙》“器象笙磬,韵调宫商”,喻指文章声律协调。
参考文献
“笙磬”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礼乐定位
古代指陈设于东方的磬乐,象征“生”(万物生长)。《周礼·春官》记载,笙磬与颂磬分列东西,用于祭祀或宴飨仪式。
乐器组合
也指笙和磬两种乐器的合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记载或乐器形制,可参考《周礼》《宋书》等文献原文。)
哀疚百花朝邦门抱法处势迸火捕虏沉厚寡言俶奇词藻宏丽科电场线电文砥砺琢磨斗巧宴多手多脚反群封疆大吏改姓更名钢纸高曜工金罐子玉国纪禾颖鹤籞鹤柱红盐毁瘁回儛活擦擦金镳玉络空然蠡屏柳梢难道说南阜披埽迁方箝锁鬐甲靘壮藑茅任身荣翰荣目山肴海错神伎射圃折辱师友世域顺推蒐采俗习桅索蚊睫无骞下笔如神闲口弄闲舌喜服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