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头虏”。即索虏。 南北朝 时 南朝 对北方民族的蔑称。《宋书·索虏传》:“ 索头虏 ,姓 托跋氏 ……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 索头 亦其一也。”《南齐书·魏虏传》:“ 索头 猗卢 遣子曰 利孙 将兵救 琨 於 太原 , 猗卢 入居 代郡 ,亦称 鲜卑 ,被髮左袵,故呼为 索头 。”《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又, 索头 什翼犍 疲病昏悖,虽乏贡御,无能为患。”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凡 朱氏 自 邾娄 , 索头 之 朱 自 渴独浑 。”参见“ 索虏 ”。
索头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索”指绳索,“头”指头部,字面意为用绳索束发。该词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式特征,即编发为辫垂于脑后,形似绳索。《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索头,发辫之称,古时鲜卑、乌桓等族之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索头”成为鲜卑族的别称,因其“辫发”习俗区别于中原“束发戴冠”的汉人。《资治通鉴·晋纪》胡三省注:“鲜卑族辫发,故谓之索头。”
史籍中常以“索头虏”“索头鲜卑”代指北魏政权,如《宋书·索虏传》载:“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此称谓带有贬义色彩。
现代汉语中“索头”已罕用,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其语义演变体现了古代中原对北方民族的认知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来源参考:
“索头”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具体用法区分:
指南北朝时期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贬称,源于其发型特征:
指绳头或线索,常见于具体场景: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语境进一步区分词义。
挨肩擦背巴牋包牺氏飙发电举笔记本电脑不带音逋米长天日驰慕鸱目虎吻齿穉淳美慈姑矬矮迭迁二十八舍风逸赙钱复辙赶饭干堂戈旗狗宝归来寒蒲狠辣昏忘昏障酒辜鸠竹看淡靠边站粮仓临篇卢都曼缨民纲敏谐摹写南亳篇技屏隐聘请浅攻迁京佥人黥徒畎畮全书鹊音撒的丧魂失魄生死苦海神休秫稭叹絶暐烨五马渡江诬陷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