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头虏”。即索虏。 南北朝 时 南朝 对北方民族的蔑称。《宋书·索虏传》:“ 索头虏 ,姓 托跋氏 ……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 索头 亦其一也。”《南齐书·魏虏传》:“ 索头 猗卢 遣子曰 利孙 将兵救 琨 於 太原 , 猗卢 入居 代郡 ,亦称 鲜卑 ,被髮左袵,故呼为 索头 。”《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又, 索头 什翼犍 疲病昏悖,虽乏贡御,无能为患。”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凡 朱氏 自 邾娄 , 索头 之 朱 自 渴独浑 。”参见“ 索虏 ”。
“索头”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具体用法区分:
指南北朝时期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贬称,源于其发型特征:
指绳头或线索,常见于具体场景: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语境进一步区分词义。
《索头》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搜索、查找头绪。
《索头》的部首是“纟”(纟为“红”字部首),它由4个笔画组成。
《索头》一词的来源较为普通,不属于特定领域的术语。它通常用于描述在一段复杂的情节或问题中寻求线索和头绪的行为。
《索头》的繁体字为「索頭」,拆分部首和笔画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词语《索头》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有时会使用不同的字体或形状。
1. 他花了很多时间来索头,但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
2. 在犯罪调查中,警察需要索头来找到犯罪嫌疑人。
索尾、索引、索取、索敌
寻找、搜寻、搜查、查找
放弃、丢失、遗漏、忽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