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tter] 书信
见有书札托我回复
书信。《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南朝 梁 徐悱 《赠内》诗:“聊因一书札,以代九迴肠。”《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程虎 道:‘见有书札託我回復 洪恭 ,我不曾替他投递。’”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严冬友 《忆女》云:‘料得此时依母坐,看封书札寄 长安 。’” 许地山 《春桃》:“至于 向高 还是让他捡名人书札,或比较可以多卖钱的东西。”
书札(shū zhá)是汉语中表示书信的正式称谓,特指以毛笔书写于纸张或简牍上的传统信件形式。其释义与用法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书札指“书信;信件”,强调手写载体的正式性。其构词中:
二者合成后,特指手写书面信函,区别于口信或印刷品,如《颜氏家训·勉学》:“犹须勤学书札,勿忽笔墨。”
先秦至汉魏多用竹木简牍(称“简札”),唐宋后随纸张普及转为“纸札”。明代《永乐大典》载:“凡书札,必以楷书端写”,体现书写规范性要求。
书札讲究格式典雅,含称谓、正文、结语、落款四部分。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书札之体,贵乎简而明,婉而切”。
词汇 | 差异点 | 典籍例证 |
---|---|---|
书牍 | 侧重官方文书 | 《后汉书》:“掌书牍奏记” |
尺素 | 指短小书信(素:白绢) | 古乐府:“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函札 | 强调信函封装形式 | 宋代《册府元龟》:“函札往来” |
《欧阳文忠公集·与梅圣俞书》:“近日颇得新诗,无由奉寄书札,但深企仰耳。”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得书札,极喜。……印笺谱事,恐非速成。”
当代语境中,“书札”仍用于:
参考来源
“书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书札”指书信或文书,特指以文字形式传递信息的书面材料。该词源于古代书写文化,常见于文学和历史文献中,例如《古诗十九首》提到“遗我一书札”,《三国演义》中也有“呈上书札”的描述。
“札”的正确读音为zhá(第二声),常被误读为“zā”。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书信格式或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古诗十九首》或《三国演义》相关章节。
拜表臕壮並居赤栜传告楚严鼓大工业戴维营顿顇敦良恩幸饭牀愤怼丰赀浮秽槁简哽结函令黑髭髭恢肆坚壁清野将来较然借账积富穬麦了味黎幔立时茅庐三顾懵冒蓬茸仆遫锵洋庆都轻装简从卿子侵晚饶道杀止视伟霜岚术客説诱四世三公松柏之志宋学題本托旧土域歪才外厩汪肆偎琐无精打采侠节消费品下生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