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散福的意思、散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散福的解释

(1).布福。 宋 苏轼 《画车》诗之二:“赖有千车能散福,化为膏雨满重城。”

(2).旧时祭祀后,把祭祀食品分给大家吃,叫“散福”。《水浒传》第十五回:“六筹好汉正在后堂散福饮酒,只见一个庄客报説:‘门前有个先生,要见保正化斋粮。’”《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到次日,夫人将醮坛上牺牲诸品,分送三位同僚,这个叫做‘散福’。”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贵臣之训》:“ 坤寧宫 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散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特指祭祀仪式结束后,将祭品(如酒肉、食物等)分发给众人享用,以此象征神灵赐福于众人、共享福泽的传统习俗。其核心含义包含“分散福气”与“共享福祉”的双重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中“神人共飨”的集体精神。


一、字义解析

  1. 本义为“分开、分发”,引申为“传播、布施”。在“散福”中强调将祭品分派给参与者,使福气得以流转扩散。

  2. 指神灵所赐的吉祥、庇佑,亦指具体的祭品(如《礼记》中“福”即祭肉)。此处既指物质祭品,亦象征精神福报。


二、历史渊源与典籍记载

散福习俗可追溯至先秦祭祀传统。据《礼记·祭统》载:“胙之散之,而福焉”,意为分食祭肉以得福佑。宋代《东京梦华录》详细描述了社祭后“散福酒肉,鼓笛喧天”的场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年终祭祀后“散福”成为年俗重要环节,如《清嘉录》记载:“祀神毕,家人聚饮,谓之散福”。


三、文化内涵

  1. 神人互通

    通过分食祭品,建立人与神的联结,表达对神灵庇佑的感恩,同时将“福”具象化为可分享的物质载体。

  2. 社群共享

    强化宗族或社区的凝聚力,如祠堂祭祀后按房支分发祭品(称“分胙”),体现“有福同享”的伦理观。

  3. 祈福禳灾

    民间认为食用祭品可沾染神性,消灾避祸。如清代《燕京岁时记》载,腊月廿四祭灶后“阖家食糖饼,谓之散福”以祈平安。


四、现代演变

当代“散福”多见于传统节庆(如庙会、宗祠祭祀)及非遗文化实践。例如福建莆田“尾暝灯”元宵活动中,社庙将祭品分予民众,仍称“散福”,延续祈福共享之意。


参考资料

  1. 《礼记·祭统》
  2.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
  3. 顾禄《清嘉录·卷十二》
  4.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十二月》
  5. 莆田民俗文化研究会《莆田元宵习俗实录》

网络扩展解释

“散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 布福(传播福泽)
    指通过某种形式将福气或恩惠传递给他人。例如,宋代苏轼在《画车》诗中提到“赖有千车能散福,化为膏雨满重城”,这里的“散福”即指将福泽如雨水般播撒至全城。

  2. 祭祀后分发祭品
    古代祭祀仪式结束后,主祭者会将供奉的食品分发给众人食用,这一行为被称为“散福”。例如:

    • 《水浒传》第十五回描述“六筹好汉正在后堂散福饮酒”;
    • 《醒世恒言》中也提到“夫人将醮坛上牺牲诸品分送三位同僚,这个叫做‘散福’”;
    • 清代文献《啸亭续录》记载了祭祀后分食胙肉的习俗,称为“古散福之义”。

总结
“散福”既包含抽象的文化概念(传播福泽),也指向具体的传统习俗(分食祭品)。其用法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描述历史或民俗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搬弄是非悲顇本名部分分式差争惩革车逆敕牓尺脉筹局辞学错怪打不住觰沙奠文雕刺地蚕豆祭杜梨防御工事焚爇付出抚衿工尺谱鸿谟皇都环论讙声加笄健拔简略俊鸟亢颈龙眠楼额眉头一放,计上心来门世面红面绿莫逆交木牌拍满请日侵占渠展忍辱负重三臡扇繖神差鬼遣圣期十二峰说戏熟纸苏幕遮糖弹谈薮危邪无下箸处下浄籼米赩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