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冻疮的意思、冻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冻疮的解释

[frostbite;chilblain;chilblain] 又名冻风。冷风严寒伤及皮肉,气血凝滞而成。多发于手足、耳廓等处

详细解释

局部皮肤因受冷而成的疮,多发生在手、足、耳朵等暴露部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冻疮》:“冻疮触犯严寒伤,气血肌肉硬肿僵。”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宜忌》:“端阳日,蒲艾曝乾存贮,生子用以沐浴,兼洗冻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冻疮(dòng chuāng),在医学上称为“冻伤性皮炎”,是指人体暴露于寒冷潮湿环境中,局部皮肤因受低温刺激而发生的局部性炎症损害。多发生于手、足、耳廓、面颊等末梢循环较差的暴露部位,常见于冬季或初春寒冷季节。

一、 定义与核心特征 冻疮是由于寒冷刺激引起局部皮肤血管痉挛收缩,导致组织缺血缺氧,继而发生血管麻痹性扩张、淤血,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其核心特征为:

  1. 受寒诱发的局限性损害:发病与寒冷暴露直接相关。
  2. 局部循环障碍表现:典型表现为红肿、瘙痒、疼痛。
  3. 好发于特定部位:多见于肢体末端及暴露部位。

二、 典型症状表现 根据病情发展,冻疮通常呈现以下症状:

  1. 初期(充血期):受冷部位皮肤出现红斑、肿胀,伴有瘙痒、灼热感或麻木感。遇热后瘙痒加剧。
  2. 进展期(水疱/糜烂期):严重时,红斑基础上可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伴有疼痛。此时容易继发感染。
  3. 慢性期(迁延不愈):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局部皮肤可能变得暗红或紫红,甚至出现色素沉着或轻度萎缩。

三、 病因与易感因素 冻疮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寒冷刺激:是直接诱因,尤其在潮湿(高湿度)环境下更易发生。温度通常在冰点以上(0-10°C)。
  2. 血液循环不良:末梢循环功能较差的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贫血患者)更易罹患。
  3. 个体差异:部分人群对寒冷敏感,存在体质易感性。
  4. 其他因素:衣物鞋袜过紧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营养不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四、 预防与治疗原则 冻疮的防治关键在于改善循环和保暖避湿:

  1. 预防为主:
    • 保暖防潮:寒冷季节注意全身及局部(尤其手足耳)保暖,保持干燥,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湿冷环境。
    • 促进循环: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避免穿着过紧鞋袜。
    • 增强体质:保证营养,提高机体耐寒能力。
  2. 治疗措施:
    • 局部用药:未破溃者可外用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如樟脑软膏、辣椒酊、冻疮膏);已破溃者需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并促进愈合。
    • 物理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尝试红外线照射、氦氖激光照射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口服药物: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地平)或改善循环药物。
    • 避免搔抓:防止破溃感染。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冻疮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常见于冬季,好发于肢体末梢或暴露部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病因

冻疮是身体暴露于低温环境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的淤血性炎症。中医认为其由寒邪侵袭、血脉凝滞所致。主要诱因包括:


二、症状表现

  1. 典型症状
    初期为紫红色水肿性斑块,按压褪色,伴有瘙痒、胀痛,受热后加重;严重时出现水疱、糜烂或溃疡。

  2. 临床分级

    • Ⅰ度:表皮损伤,红肿痒痛,1周自愈;
    • Ⅱ度:真皮层损伤,水疱形成,2~3周愈合;
    • Ⅲ度:皮下组织坏死,皮肤变蓝黑色;
    • Ⅳ度:肌肉骨骼损伤,需截肢。

三、易感人群与预防


四、治疗与注意事项

若症状持续恶化或出现全身性冻伤(如体温下降、神志不清),需立即就医。

别人正在浏览...

表载秉德不法古不修今聪明绝世醋性迭迹蝶装地鑪地母东零西散端默附凤服秩工读教育恭世子乖遇瓜皮帽海县荷兰豆龁肬黄晖荒落幻听绛符金银花露近缘烤肉刻奋利薮隆心陋淫没卫饮羽民正恼激内阁鸟阵逆刺乔主张起棺青字牌三光山周呻楚属请熟是所持所图堂搆淘碌陶熔鼓铸特揖天中节帖发听写王凫亡羊补牢下断语飨日贤阃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