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种计时器。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初, 惠远 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製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虽冬夏短长,云阴月黑,亦无差也。” 唐 张乔 《寄清越上人》诗:“ 远公 独刻莲花漏,犹向空山礼六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眠香》:“盼到灯昏玳筵收,宫壶滴尽莲花漏。”
莲花漏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计时仪器,属于“漏刻”的改良类型,因其关键部件形似莲花而得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莲花漏”由北宋科学家燕肃于天圣八年(1030年)发明。其核心结构包括:
莲花造型兼具功能性与象征意义,莲叶孔洞可稳定水流,减少误差,同时莲花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纯净,体现宋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传统漏刻因水温、杂质导致流速不均,燕肃的莲花漏通过两级分水壶实现分级供水:
此法将每日计时误差控制在20分钟内(远优于前代),成为宋代官方计时标准之一。
莲花漏得名不仅因形制,更因莲花在佛教中的“清净不染”之意,契合宋代儒释道融合的思想背景。司马光《涑水记闻》载:“燕肃造莲花漏,世称其精妙”,可见其影响力。元代郭守敬进一步改良为“大明殿灯漏”,延续莲花漏的分级原理。
现存实物罕见,但文献记载丰富:
权威参考文献:
莲花漏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计时工具,其名称来源于其结构中的莲花装饰。以下是详细解释:
莲花漏属于浮漏类计时器,通过恒定水流速度来计量时间。其箭壶(受水壶)顶部常装饰铜制荷叶与莲蓬,刻箭从莲花中心穿出,因此得名。
莲花漏在文学作品中常象征时间流逝,如:
如需更完整的技术细节或历史脉络,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暗途百口莫辩百源学派悲绪变天不轨之徒称谢趁脚跷輲轮穿堂篡贼对弈迩后非李非桃风候富平侯工委冠名权规准寒骨画鹿车画屏春家骥人璧监厨交杯盏脚影教宗谨涂即夕刻凿林樊灵机一动令尊礼饷芦菲蛮童毛毛雨木钵茕弱七松家秋觐乞外热气日薪乳剂骚愁山溜拾陈蹈故双树説和书砚袜袴望想翫轻无虑霞采下牢涎睨先置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