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花浪蘂的意思、浮花浪蘂的详细解释
浮花浪蘂的解释
亦作“ 浮花浪蕊 ”。1.寻常花草。 唐 韩愈 《杏花》诗:“浮花浪蘂镇长有,纔开还落瘴雾中。” 宋 苏轼 《贺新郎·夏景》词:“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蘂都尽,伴君幽独。”
(2).比喻轻浮的人。 宋 周邦彦 《玲珑四犯》词:“浮花浪蘂都相识,谁更曾抬眼。” 元 兰楚芳 《粉蝶儿》套曲:“浮花浪蕊我也多曾见,不似这风流的业寃。”
(3).比喻漂泊的人。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寄子》:“谁道做浮花浪蕊?何日报双亲恩义。”
词语分解
- 浮花的解释 .漂浮在水面的花瓣。 唐 张祜 《横吹曲辞·白鼻騧》:“摘莲抛水上,郎意在浮花。” 明 高启 《赠东庵道者》诗:“双树夹成户,一溪流绕家。扫林留送笋,汲水带浮花。”.比喻虚幻的或易逝的美好事物。
- 浪蘂的解释 见“ 浪蕊 ”。
网络扩展解释
“浮花浪蘂”(也写作“浮花浪蕊”)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寻常的花草,比喻虚浮、没有真实内涵的事物或人,含贬义。该词常用来形容外表华丽但缺乏内在价值的人或物。
二、详细含义
-
字面含义
指普通花草。例如唐代韩愈《杏花》诗:“浮花浪蘂镇长有,纔开还落瘴雾中。”,形容短暂易逝的自然景象。
-
比喻义
- 轻浮之人:如宋代周邦彦《玲珑四犯》词:“浮花浪蘂都相识,谁更曾抬眼。”,暗指交际中虚浮之辈。
- 漂泊之人:明代梁辰鱼《浣纱记》中“谁道做浮花浪蕊?何日报双亲恩义”,借指漂泊无依的状态。
三、用法与出处
- 典型例句
苏轼《贺新郎·夏景》:“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蘂都尽,伴君幽独。”,以“浮花浪蘂”反衬石榴的独特品格。
- 使用场景
适用于批判表面浮华、内在空洞的现象,或形容人际交往中轻佻、不踏实的人。
四、相关成语
- 近义表达:浪蘂浮花(侧重虚有其表)、浮迹浪踪(形容漂泊不定)。
- 反义表达:蕙心兰质(赞美内在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词引用或文学背景,可参考古籍《全唐诗》《宋词选》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浮花浪蘂(fú huā làng rěi)是一个描述花朵美丽但短暂的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浪」,总共有13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浮花浪蘂」的字形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大致相似。
这个词没有繁体字形式,因为它的使用不太常见,因此没有在繁体字符集中被收录。
下面是一个例句:「春天的那朵浮花浪蘂,犹如一缕轻烟在微风中飘舞。」
关于组词,「浮花浪蘂」一般不与其他词语组合。它是一个独立的词语,用来形容花朵的美丽短暂。
这个词的近义词可以是「短暂美丽」、「花开花落」等,反义词可能是「长久持续」、「常青不败」等词语。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乐意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