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序的意思、拍序的详细解释
拍序的解释
唐 代《霓裳舞曲》中段始有拍,称拍序。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散序六奏未动衣, 阳臺 宿云慵不飞;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自注:“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发声,霓裳序初,亦復如此。散序六徧无拍,故不舞也;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
词语分解
- 拍的解释 拍 ā 用手掌打:拍击。拍掌。拍抚。拍案叫绝。 浪涛冲击:拍岸。 拍打东西的用具:拍子(亦是计算乐音长短的单位)。 乐曲的节奏:拍节。 摄影:拍摄。拍照。拍片子。 发出:拍发。拍电报。 阿谀,巴结:拍
- 序的解释 序 ù 次第:顺序。秩序。次序。工序。程序。序数。 排列次第:序次。序列。 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之前的:序言。序跋。序曲。序幕。序论。 古代指送别赠言的文字。 指季节:四序。 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庠序。
专业解析
拍序,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音乐,特别是唐宋大曲结构的专业术语。它指的是大曲中位于“中序”之后、“正靸”之前的一个过渡性音乐段落或乐章。
-
音乐结构中的位置与功能:
- 位置:拍序紧接在“中序”(又称“歌头”、“拍遍”)之后。中序部分节奏舒缓,以歌唱为主。
- 功能:拍序在音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标志着音乐节奏和情绪开始发生变化,由中序的舒缓歌唱逐渐转向后续部分(如“正靸”、“破”)更为急促、繁复的节奏和舞蹈段落。其名称中的“拍”即指节拍、节奏,“序”则表明其作为过渡、引入的性质。它可能是节奏加快、器乐比重增加、为舞蹈做准备的段落。
-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 宋代沈括在其科学和艺术笔记《梦溪笔谈·乐律》中明确提到了大曲的结构:“所谓‘大遍’者,有序、引、歌、㩧、嗺、哨、催、撷、衮、破、行、中腔、踏歌之类,凡数十解……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谓之‘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 虽然这里没有直接点出“拍序”之名,但描述了节奏(拍)在特定段落(第七叠“叠遍”)引入并伴随舞蹈开始的过程,这与后世理解的“拍序”功能(节奏变化、舞蹈引入)是吻合的。
- 清代学者对此有更明确的论述。例如,王国维在《唐宋大曲考》等研究中,基于对宋代文献如王灼《碧鸡漫志》、陈旸《乐书》等的梳理,详细考证了大曲的各个组成部分,其中就包括“拍序”,并将其定位在“中序”之后、“排遍”(或“正靸”)之前的关键过渡位置。
“拍序”是中国唐宋时期大型歌舞套曲“大曲”中的一个特定结构单元。它位于歌唱段落“中序”之后,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节奏的变化(通常是由慢渐快或引入新的节拍)来连接前后段落,为即将到来的更激烈、更舞蹈化的部分(如“破”)进行铺垫和过渡。这个术语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对结构层次和情绪递进的精妙设计。
关于引用与的说明:
- 由于当前无法实时验证并链接到具体在线版本的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海》等)中关于“拍序”的精确词条,以上解释严格依据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共识和重要历史文献记载(如《梦溪笔谈》、《碧鸡漫志》、《乐书》及王国维的考证著作)进行阐述。
- 为获取最权威的词典定义和详细引文,建议您直接查阅以下实体或权威在线资源: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音乐分册或相关条目
- 《中国音乐词典》 (人民音乐出版社)
- 王国维相关戏曲、音乐研究论著(如《唐宋大曲考》)。
- 这些来源提供了基于学术研究的、关于“拍序”在音乐史和汉语词汇中的专业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拍序”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
-
音乐术语(主要含义)
指唐代《霓裳羽衣曲》结构中的中序部分,以节拍起始为特征。据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记载,该曲分为三部分:
- 散序:无节拍的自由段落,仅乐器演奏。
- 中序(拍序):加入固定节拍,舞蹈与歌唱配合,形成全曲主体。
- 破:节奏加快的高潮段落。
-
成语含义(现代引申)
意为“按顺序排列或整理”,强调有条理的次序。例如用于描述物品或流程的规范化整理。
辨析:音乐术语为历史专有名词,源于唐代法曲结构;成语用法是现代语言中衍生出的比喻义,二者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建议优先采用音乐领域的解释,因其为词源本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腴报点饼干不栖不祀餔餟蚕儿仓库长阔驰驿蚩庸大户当不过砀瑞道秘登极定问断织凡胎浊骨风尘之声庚伏宫喤弓力贵势嗐声顿脚菏泽矫世洁净叽哩咕噜居间阔荡髺头连钱临床龙阙闾须埋灭蛮蛮民豪弄影骈首就死清公亲王骎寻企喻衽革枕戈绍继稍人沈埋实覈十字架榻板庭玉頽垣败井完固委缀无边无垠相倾闲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