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搔痒的意思、搔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搔痒的解释

(1) [titillate]∶刺激使觉得痒

(2) [scratch the pruritus;scratch where it itches]∶用某种尖而粗糙的东西擦自己的身体以解除痒的感觉

详细解释

亦作“ 搔痒 ”。1.爬抓痒处。《渊鉴类函·虫豸·虱二》《韩子》:“ 韩昭侯 搔痒而亡一爪,求之甚急。”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但我们一向轻视这等事,纵使也是生活中的一片,却排在喝茶搔痒之下,或者简直不算一回事。”

(2).喻轻度骚扰人的举动。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一章:“不但土匪不敢来向地主家搔痒,就是连乞丐也不敢挨近大门来要饭。”


见“ 搔痒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搔痒(sāo yǎ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既指具体的生理动作,也用于比喻解决问题未触及要害。其释义如下:


一、字源与本义

  1. 本义为“用指甲轻刮”,《说文解字》释为“刮也”。该动作常用于缓解皮肤表层的刺痒感,如《礼记·内则》载“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指以手轻刮痒处。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指皮肤受刺激引发的刺痒感,《黄帝内经》已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病理关联记载。

    来源:《黄帝内经·素问》


二、引申义与比喻义

  1. 表层缓解,未解根本

    “搔痒”的字面动作仅能短暂缓解症状,无法根治病因,故引申为处理问题流于表面。如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载:“(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搔痒不着。’”比喻未切中要害。

    来源:《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

  2. 成语“隔靴搔痒”的固化

    该成语最早见于南宋《五灯会元》,强调“靴外搔痒”的徒劳,后成为批评“措施不彻底”的经典比喻。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贾宝玉评诗:“终是隔靴搔痒。”

    来源:《五灯会元》卷八;《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三、文化语境中的权威应用

  1. 医学文献中的警示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及疥疮治疗时强调:“若仅搔痒缓痛,不除虫毒,终无益也”,呼应“治标未治本”的核心缺陷。

    来源:《本草纲目·疥疮》

  2. 政论文章的批判工具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批评清廷改革:“如隔靴搔痒,于国本无丝毫之补”,成为近代思想史中的典型用例。

    来源: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新民说》


四、现代规范释义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


以上释义综合文字学考据、经典文献用例及权威辞书定义,完整呈现“搔痒”的语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搔痒”一词需结合语境理解,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1. 字面动作描述
    “搔”指用手指抓挠皮肤的动作,“痒”是皮肤受刺激后产生的刺痒感。因此“搔痒”可理解为通过抓挠缓解皮肤瘙痒的行为,例如:“蚊虫叮咬后,他不停搔痒红肿处。”

  2. 与“瘙痒”的混淆可能
    若用户实际想询问的是“瘙痒”(拼音:sào yǎng),则指皮肤或黏膜产生刺痒感的症状本身,属于医学术语。例如:“皮肤干燥易引发瘙痒,过度搔抓可能加重炎症。”(注:此时“搔”是缓解瘙痒的动作,“瘙痒”是症状名称。)

建议用户确认具体语境:若描述症状,可能应为“瘙痒”;若强调抓挠动作,则“搔痒”更贴切。两者常被混用,但医学表述中需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八簋白犊白鹭奔波边上敝俗长嘷辰星虫蚀字大奸登伽佗电镀东扶西倒二广放鱼入海凡语非短改行为善功化顾宠好不好戏互助组简谐振动家塾刻本蛣蜋靖乱佶屈蹶撒榼榼愧叹滥泥力言理院马草描摹冥色目注弄假成真乞留兀良清蘌乳妪讥三韩山环拾零尸头时新双刀四海松茸搜肠润吻天山天池铁不得挺尸拓羯鼍作宛折玩物梧叶题诗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