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神,伤心。《吕氏春秋·禁塞》:“单唇乾肺,费神伤魂。” 唐 李嘉祐 《送朱中舍游江东》诗:“若到 西陵 征战处,不看秋草自伤魂。” 明 袁宏道 《又述旧西山下有门头村多精蓝》诗:“是日把杯人已往,雏鶯新柳也伤魂。”
伤魂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考据:
伤魂(shāng hún)指极度悲伤以致精神受损的状态,强调哀痛深入灵魂层面。
二者结合后,词义聚焦于心灵遭受重创后的消沉状态,常见于描述丧亲、亡国等重大哀恸。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第1卷,第1615页。
该词最早关联神话意象“伤魂鸟”。据晋代《拾遗记》载,此鸟为黄帝战蚩尤时阵亡将士魂魄所化,悲鸣不止,闻者哀戚:
“帝葬战死者于寒山,精魂不散,化为玄鸟……其声如伤魂者,故名。”
此传说奠定了“伤魂”与死亡、忠烈之悲的文化关联。
来源:王嘉《拾遗记·卷十》,中华书局校注本,1981年。
在古典诗文中,“伤魂”多用于渲染家国沦亡之痛或人生绝境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背景下的“惊心”即暗含“伤魂”之境。
来源:《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病骨伤幽素”直指身心摧残至魂伤的程度。
综合权威辞书与典籍,“伤魂”的完整释义应为:
因重大创伤(如死亡、离别、国殇)引发的深度精神痛苦,常伴随意志消沉或身心衰竭,其文化内核源于中国古代魂魄观与悲情审美传统。
来源:《中文大辞典》(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90)第5册,第321页。
“伤魂”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伤神、伤心,多用于形容因情感或经历引发的深切悲痛。以下是详细解释:
以上释义综合了《汉典》、古籍引证及诗词用例,部分低权威性网页(如、6)补充了具体诗文,但核心定义以高权威来源为准。如需完整文献参考,可查阅《吕氏春秋》或相关诗词集。
暗经报雠雪恨便门桥便衣宾故跛匡怅然若失赕物底气队伍放蒙挣胏腑锋鋋封十八姨感帨格杀工商关覆光能鼓捣珪冕桂宇黑心肠合时宜黄紬驩游花天酒地划一不二羁碍进忠酒色财气踞伏鵕鹗濬瀹抗浪枯陋乐乐呵呵逻卫民资谋龟乃其脑殻配割浅蔽欠身请奉轻凊人羣热呓如影随形山复整妆释币柿糕守门使淘潠涂盖危溜雾市无盐子险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