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下裳的意思、下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下裳的解释

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方言》第四“绕袊谓之帬” 晋 郭璞 注:“俗人呼接下, 江 东通言下裳。” 唐 韩偓 《昼寝》诗:“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 宋 孔平仲 《君住》诗:“哀哉中截锦绣段,上襦下裳各一半。”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景泰 中,一日晨出暮归,抵家天色尽暝。入室更衣,遂解下裳。”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下裳是中国古代服饰中的一种下身穿着的衣物,多指裙装,具有以下特点:

  1. 基本定义
    下裳指下身穿的服装,古代多指裙子,与上衣(襦、袄等)共同构成“上衣下裳”制。其名称在《方言》等古籍中已有记载,如晋代郭璞注“江东通言下裳”。

  2. 历史演变与形制

    • 汉代至唐代,下裳常与上衣搭配,如唐代韩偓《昼寝》诗提到“解衣惟见下裳红”,宋代孔平仲诗中也有“上襦下裳各一半”的描述。
    • 唐代流行的“襦裙”即属此类,初唐延续上衣下裳传统,后逐渐发展出衣裳连属的深衣等形制。
  3. 文化意义
    下裳是古代服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分体式”穿衣传统。明代张宁《方洲杂言》等文献中仍可见其使用记载。需注意,现代“唐装”多指中国风格服饰,与古代下裳含义不同。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历史细节,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的完整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下裳

下裳是一个汉语词语,一般指的是古代男性穿的下身衣裳。下裳由以下部首和笔画组成:

部首:衣(衣服)

笔画:8画

下裳来源于古代汉语,指的是男性下身穿戴,通常是指在腰部以下的裤子或裙子。它是由“下”和“裳”两个字组成的,其中“下”表示的是位置在上面的事物,而“裳”则指的是古代的衣裳。

下裳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下裳”,与简体字的写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下裳的古代汉字写法为“下裳”,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个词在当时的文献中并不常见,因为在古代,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裙”或“裤”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例句:

1. 他穿着一条华丽的绣花下裳。

2. 这件古代下裳是由真丝制成的。

下裳不常见于现代汉语,而更常用的词语是“裤子”和“裙子”。下裳的近义词是“裤子”和“裙子”,因为它们都是指穿在下身的服装。而下裳的反义词则可以是“上衣”,因为“上衣”指的是穿在上半身的衣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