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下裳的意思、下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下裳的解释

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方言》第四“绕袊谓之帬” 晋 郭璞 注:“俗人呼接下, 江 东通言下裳。” 唐 韩偓 《昼寝》诗:“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 宋 孔平仲 《君住》诗:“哀哉中截锦绣段,上襦下裳各一半。”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景泰 中,一日晨出暮归,抵家天色尽暝。入室更衣,遂解下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下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服饰类名词,特指古人穿在下半身的服装,相当于现代的裙子(主要指分开式的、围系于腰下的部分)。其详细释义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核心释义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1. 起源与早期形态: 下裳是华夏服饰最古老的形制之一,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早期男女皆服下裳,其形制相对简单,主要功能是蔽体与礼仪。《说文解字》释“裳”为“下帬(裙)也”(《说文解字》),明确其基本属性。《释名·释衣服》解释:“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释名》)强调了其遮体的实用功能。
  2. “上衣下裳”制度: 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服饰制度之一,被视为礼制的体现。下裳在此制度中具有基础性和象征性地位,与上衣(衣)的组合成为区分尊卑、场合的重要标志。《诗经·邶风·绿衣》中“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经》)生动描绘了这种搭配。
  3. 材质与等级: 下裳的材质(如丝、麻、葛)、颜色、纹饰(如章纹)均严格遵循礼制规定,是区分社会等级和身份的重要标识。例如,在冕服等最高等级礼服中,下裳的颜色和纹样有明确规定。
  4. 形制演变: 随着时代发展,下裳的具体形态有所变化:
    • 早期: 多为前后两片,围合而成,类似后来的“裙”。
    • 深衣出现后: 虽然上下连属的深衣逐渐流行,但“上衣下裳”作为礼制象征和基本理念始终存在。
    • 后世演变: 下裳的概念逐渐融入或演变为各种裙式(如褶裙、马面裙等),尤其在女性服饰中得以长期延续。唐代的“襦裙”(上襦下裙)即是“上衣下裳”制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服饰史研究)。

三、结构特点


四、现代意义与应用


“下裳”是中国古代服饰体系中指代下身所穿围合式裙装的核心术语。它不仅是蔽体的实用衣物,更是“上衣下裳”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级观念和历史变迁信息。其形制特点(分片、围合、无裆)与历史演变,是研究华夏服饰文明的关键切入点。

网络扩展解释

下裳是中国古代服饰中的一种下身穿着的衣物,多指裙装,具有以下特点:

  1. 基本定义
    下裳指下身穿的服装,古代多指裙子,与上衣(襦、袄等)共同构成“上衣下裳”制。其名称在《方言》等古籍中已有记载,如晋代郭璞注“江东通言下裳”。

  2. 历史演变与形制

    • 汉代至唐代,下裳常与上衣搭配,如唐代韩偓《昼寝》诗提到“解衣惟见下裳红”,宋代孔平仲诗中也有“上襦下裳各一半”的描述。
    • 唐代流行的“襦裙”即属此类,初唐延续上衣下裳传统,后逐渐发展出衣裳连属的深衣等形制。
  3. 文化意义
    下裳是古代服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分体式”穿衣传统。明代张宁《方洲杂言》等文献中仍可见其使用记载。需注意,现代“唐装”多指中国风格服饰,与古代下裳含义不同。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历史细节,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的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哀告耙路机宝刹菜脚操意长生花弛罟齿舌吹索担忧道右道员鼎趾断絃堆墔恩山义海恶浊朏晨飞砂走石覆谛辅邑高迹割开海凫海岭话不在行昒爽虎翼吏鹄峙江笔鹪鸠就使军头匡时济俗宽栗捞拢岭表领絜灵鹊填河林园留海卖蒙懂马螘草墨惨衣蓦直纽元子普徧祁寒桑茎实搔到痒处羶食谥策耸卫送夏瓦注煨干避湿蜗牛五水湘妃椅像煞有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