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特进的意思、特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特进的解释

(1).官名。始设于 西汉 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东汉 至 南北朝 仅为加官,无实职。 隋 唐 以后为散官。 明 以特进光禄大夫为正一品。 清 废。参阅《后汉书·和帝纪》“赐诸侯王、公、将军、特进” 李贤 注引 汉 应劭 《汉官仪》《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十六》《明史·职官志一》

(2).特予晋升。《宋史·选举志一》:“ 九成 以类试、廷策俱第一,命特进一官。” 明 单本 《蕉帕记·相逢》:“兹特进尔都招讨使 胡章 为兵部尚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特进”是古代官职体系中的特殊称谓,其核心含义指官员因功勋或地位显赫而被授予超越常规品阶的荣誉性职衔。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后历经演变,成为官僚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语言学与历史制度角度解析其具体内涵:

一、词义构成与语源 “特”在古汉语中表“独特、突出”之意,如《说文解字》释为“朴特,牛父也”,引申为“单独、特殊”;“进”则指晋升、提拔。二字合称“特进”,字面意为“特殊晋升”,强调官职授予的例外性与尊崇性(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二、历史制度中的职能 汉代始设特进官,初为加官,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功绩者,可“奉朝请”参与朝议(《汉书·百官公卿表》)。至魏晋南北朝,特进演变为独立官阶,居二品,多授予致仕重臣或皇室成员,如《晋书·职官志》载“特进品秩第二,位次诸公”。唐代进一步明确其“散官”性质,无具体职掌,但享俸禄与仪仗特权(参考来源:《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三、礼制待遇与象征意义 特进官在礼仪规格上高于同品级官员。据《唐六典》记载,特进可佩金鱼袋、着紫色官服,朝会时班列位于开府仪同三司之下而高于光禄大夫。此类待遇凸显其“优礼重臣”的政治功能,成为皇权笼络精英阶层的制度设计(参考来源:《唐代官制研究》中华书局)。

四、与相关官职的区分 特进常与“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等散官并称,但等级更高。以唐代为例,特进为文散官第二阶(从二品),高于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其授予对象多为功勋卓著的三公、宰辅级官员,如房玄龄、魏徵均获此衔(参考来源:《旧唐书·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特进”一词的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用法区分,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解释:

一、官职名称

  1. 起源与地位
    始设于西汉末期,授予列侯中地位特殊者,官阶低于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多为加官虚衔,无实际职权。

  2. 历代演变

    • 隋唐时期:成为散官(荣誉性官职)。
    • 明代:特进光禄大夫定为正一品,为文官最高阶。
    • 清代:废除该官职。

二、动词性含义

指“特别晋升”,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宋史》记载:“九成以类试、廷策俱第一,命特进一官”,明代《蕉帕记》中也有类似用法。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提到“特进”作为成语形容才华出众者(如),但此用法未见于高权威性来源,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传,需谨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楼暴税並頭叢采摭澄静大凑噉噆倒盭电器东郭洞然渡槽发赀風清弊絶府官服猛抚手港湾公暇乖张棺饰洪鑪晖映简缩教职员工嫁殇贾竖戒指节制资本金环金戟纪群之交久要抉目锯工课余寇难枯羸滥官莲肉历僻鑪炭卖查梨曼都莽茫漫弥眉语目笑免强灭学能屈能伸爬格子拍打耆寿耇老熔断瑞命特洛伊木马畏途乡会试镶面先声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