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司空图 的自号。 图 隐居 中条山 王官谷 ,作亭名 休休 ,作文以见志曰:“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聵,三宜休;又少也墯,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因自目为 耐辱居士 ,作《耐辱居士歌》:“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若曰:‘尔何能?’答云:‘耐辱莫。’”事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耐辱居士”是唐代诗人司空图(837-908)的自号,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来源背景
司空图晚年因唐末政局动荡,选择隐居于中条山王官谷,并建造“休休亭”以明志。他在《休休亭记》中提出“三宜休”原则:才不济世、本分已尽、年老昏聩,后又补充因性格“少墯长率老迂”皆不合时宜,最终以“耐辱”自喻。
二、思想内涵
三、历史评价
《旧唐书》《新唐书》均记载此事,后世将其视为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符号,与陶渊明“五柳先生”等别号形成呼应。
注:司空图以《二十四诗品》闻名,其隐居与自号行为亦与诗歌理论中“冲淡”“自然”等美学追求相印证。
《耐辱居士》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能够忍受侮辱和******的人。这个词语包含了一个人能够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或者压迫时保持镇定、不动摇的精神品质。
《耐辱居士》这个词可以拆分为“耐”、“辱”、“居”和“士”四个部分。其中,它们的部首分别是“耒”、“讠”、“尸”和“士”,而总的笔画数是11画。
《耐辱居士》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其中有一句话是:“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会感到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符,因而会感到耻辱。”根据这个意思,后来就有了“耐辱居士”的词语。
在繁体字中, 《耐辱居士》的写法是「耐辱居士」。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耐辱居士》这个词来说,其古时的写法是「㔻辱邨士」。
1. 他在遭受侮辱时表现得非常沉着冷静,真是一位真正的耐辱居士。
2.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耐辱成为一位居士的传奇经历。
1. 万忍千耐居士
2. 谦辱宽容士
1. 能忍能耐的人
2. 忍辱负重的人
1. 不能忍受******的人
2. 容易发脾气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