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甯武子的意思、甯武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甯武子的解释

亦称“ 宁子 ”。亦称“ 宁生 ”。亦称“ 宁武 ”。亦称“ 宁生 ”。 春秋 卫 大夫 宁俞 ,谥 武子 。《论语·公冶长》:“子曰:‘ 宁武子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邢昺 疏:“若遇邦国有道,则显其知谋;若遇无道,则韜藏其知而佯愚。”后以 宁武子 为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后汉书·党锢传·刘祐》:“吾子怀 蘧氏 之可卷,体 宁子 之如愚,微妙玄通,冲而不盈。” 李贤 注:“ 蘧瑗 字 伯玉 , 宁子 名 俞 ,并 卫 大夫。” 晋 卢谌 《赠刘琨一首并书》:“卷异 蘧子 ,愚殊 寗生 。” 唐 张九龄 《登荆州城楼》诗:“端居向林藪,微尚在桑榆。直似 王陵 戇,非如 宁武 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甯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著名大夫宁俞的谥号。“甯”为其姓氏,“武”是其谥号,“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历史文献对其详细解释:

  1. 姓氏与人物身份

    • 甯 (Nìng): 姓氏。在《汉语大词典》中,“甯”作为姓氏用字,源流悠久。甯武子即此姓氏的代表人物之一。
    • 武子: “武”是谥号,根据《逸周书·谥法解》,“刚强直理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常授予有武功或刚毅品德的贵族。“子”是尊称。故“武子”是对其品德功业的尊称与概括。
    • 身份: 甯武子是卫文公、卫成公两朝的重臣,官至大夫(《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八年》杨伯峻注)。
  2. 历史背景与主要事迹

    • 甯武子主要活动于卫国多难之秋,尤其在卫成公时期(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00年)。卫国曾因政治站队问题遭晋国讨伐,国君流亡,国家危殆。
    • 他作为国家重臣,在国君有道、政治清明时(如卫文公时期),能充分发挥其智慧与才能;而在国君无道、国家混乱时(如卫成公时期),则表现得愚钝以避祸,同时仍尽心竭力保全国家社稷(《论语·公冶长》)。
  3. 核心评价与成语来源

    • 甯武子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大智若愚”的处世智慧。孔子对其评价极高: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

    • 此评价奠定了后世对甯武子的认知:他的聪明才智别人可以学到,但他在乱世中装糊涂以自保并暗中为国效力的那种“愚笨”,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 由此衍生出成语“愚不可及”,原意即指甯武子这种在特定环境下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的智慧极高,后语义有所演变。
  4. 汉语词典释义要点 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甯武子”词条释义通常包含:

    • 人名。春秋卫大夫宁俞的谥号。
    • 主要事迹:历仕文公、成公两朝。文公有道时尽显才智,成公无道时外示愚钝以避祸,然仍忠心为国。
    • 核心评价:以孔子“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评价为核心,强调其“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
    • 文化影响:是“愚不可及”成语的出处人物。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甯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的谥号,其人物特征与历史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人物背景
    甯武子本名宁俞,谥号“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重臣。其家族为卫国显赫氏族,活跃于政治舞台。

  2. 处世智慧
    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评价:“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意指国家清明时他施展才智,动荡时则韬光养晦,这种“佯愚”的生存策略被后世视为政治智慧的典范。

  3. 历史影响
    甯武子成为儒家与道家共同推崇的典型:儒家强调其“进退有度”,道家则将其比作“上善若水”的权变哲学。汉代《后汉书》等史书亦多次引用其典故,形容能屈能伸的政治家形象。

  4. 姓氏与读音
    “甯”为姓氏时读作nìng(四声),与“宁”姓同源异流,源自周文王后裔。现代常见于人名(如演员张钧甯),需注意与“宁”字区分。

补充:成语“愚不可及”即出自孔子对甯武子的评价,原为褒义,现多作贬义使用。其典故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在乱世中的自保策略,与魏晋时期阮籍的“青白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别人正在浏览...

白袋白社襃善笨鸟先飞播布才高八斗材疏志大齿牙爲猾辍舂催化剂點焊电露抵鬭堤阏帝家杜工部集遁叛独照匌帀鼓腹国夫人汗鳖后襟胡耉秽多回源讲亭角规交让酒肠迹状眷荷絶亢巨构馈挽枯裂捞什子冷面草陆船门夫民讐茗荈其乐无穷清酤铨覆融融曳曳三星上相山茄子扇翣射堂实况广播手袂殊事溯流而上停眠通课司隗俄相思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