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间介”。1.语本《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閒不用,则茅塞之矣。”后用“閒介”指隔绝,阻碍。《文选·马融〈长笛赋〉》:“是以閒介无蹊,人迹罕到。” 李善 注:“言山閒隔絶,无有蹊径也。” 章炳麟 《五无篇》:“其他牝牡相交,父子相繫,是虽人道之常,然有所暱爱则妒生,有所摄受则争起。於是夫妇居室、亲族相依之事,必一切废絶之,使人民交相涉入,则庶或无所间介矣。”参阅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间介》。
(2).介于两者之间。 章炳麟 《文学说例》:“间语者,间介于有用之语,似若繁冗,例以今世文法,又如詰詘难通。”
“闲介”在现代汉语通用词汇中属于非常用组合,其含义需从单字本义及古汉语用法分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闲”本义为栅栏,引申为规范、限制,后演变为无事、安静的状态;“介”在甲骨文中象人披甲形,核心义指居中、间隔,如《说文解字》释为“画也”,后衍生出媒介、节操等引申义。
二字组合在《汉语大词典》中无独立词条,但存在两种构词可能性:其一作动词短语时,可解作“通过闲暇中介(达成某事)”,如宋代笔记《容斋随笔》载“以诗闲介友朋”;其二作形容词时,可理解为“清闲而有操守”,此用法可见于明代《五杂俎》“士人闲介自持者”。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此类文言结构在现代口语中已消亡,仅存于特定方言或文献引用。
“闲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来源综合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隔绝、阻碍
源自《孟子·尽心下》的典故:“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原指山路被茅草堵塞,后引申为事物间的阻隔或障碍。例如《长笛赋》中“闲介无蹊,人迹罕到”即用此意。
介于两者之间
指处于中间状态或位置,如章炳麟在《文学说例》中提到的“间介于有用之语”,强调一种过渡性或模糊性。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学术讨论中,例如:
不同文献对“闲介”的解读略有差异,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孟子》《长笛赋》等原始文献。
暗夫裁划獊囊差参船头麤人大锅菜荡瀁东坡羹芳迹泛家浮宅番使奉法風媒花附和绋絻赶忙黑色幽默换洗画铺灰瓶胡思乱量护掩狡兔尽则良犬烹金铎旌帜进阶击玉壶宽猛相济懒困拉山头羸患连嵝撩清拢子卤硷漫然灭相明理暮暮浓洌暖孝侨置棋高一着缚手缚脚山越烧汞身品视如敝屐太始雪叹嗟榻然铁线莲渟涔哇哩哇啦完坚腕足韦弦雾散云披五熟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