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ormal punishment]∶常刑
(2) [control punishment;wield penalty]∶掌管刑罚
释之典型,国宪以平。——《汉书·叙传下》
(3) [be punished with death]∶受死刑
屈招药死了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元· 关汉卿《窦娥冤》
(1).常刑。《书·舜典》:“象以典刑。” 孔 传:“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 三国 魏 曹操 《选军中典狱令》:“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元年》:“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无以谢天下。”
(2).见“ 典型 ”。
(3).掌管刑法。《汉书·叙传下》:“ 释之 典刑,国宪以平。” 宋 陈亮 《廷对策》:“数年以来,典刑之官遂以杀为能,虽可生者亦傅以死。”
(4).正6*法。 元 关汉卿 《窦娥寃》第三折:“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元朝秘史》卷九:“若有违号令者,我认得的,便拿将来;不认得的,就那里典刑了。” 明 无名氏 《白兔记·团圆》:“若把我哥哥典刑了,奴家父母在九泉之下也不瞑目。”
(5).指受刑法。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二折:“我若打了 谢 氏呵,便是典刑过罪人也,使 耆卿 再不好往他家去。”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典刑汉语 快速查询。
"典刑"的汉语词典释义
"典刑"为汉语复合词,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典范与法度
指可被效仿的规范、准则或楷模。
例:《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意为虽无德高望重者,仍有可遵循的旧法规范。
掌管刑罚与法律
古代指执掌司法刑狱的职能或相关制度。
例:《尚书·舜典》"象以典刑",描述舜帝制定常设刑罚制度。
语源构成
"典"本义为重要文献或常道(《说文解字》:"典,五帝之书也"),引申为准则;"刑"指刑罚、法度(《说文》:"刑,罚罪也")。二字结合后,既含"典范性规范",亦具"司法实践"之义。
历史演变
先秦文献多强调其制度性(如《周礼》载司寇"掌邦刑"),宋明后渐侧重道德楷模义。文天祥《正气歌》"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即以"典刑"喻先贤风范。
现代汉语中: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及现行司法文件名称,确保信息可溯。)
“典刑”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常规的刑罚或法律规定的标准刑罚。
表示执掌或实施刑法的职能。
特指被处决或执行死刑。
古汉语中“典刑”与“典型”相通,表示规范、模范。
指依法处决罪犯,与“受死刑”含义相近但更强调法律程序。
该词核心围绕“刑罚”展开,既有具体职能(掌管刑法)、刑罚类型(常刑、死刑),也有引申含义(典型、正法)。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更多例句可参考中的造句示例。
白衣财喜草图超世拔俗抄写彻田吃不透串炮春醪单刀直入导款达士通人低头哈腰断交风波平地封杀焚牧忿塞浮喧甘心缟服候车潢池盗弄欢醼骄教谏结欢解援禁脔继述鞠尘开戏闾亭卖好美颜门师门下侍郞内理趴下青黏青琐郎去路曲直纫佩融风荣气柔肠百转入贺入闱僧格删修时君誓民收兑顺差文明戏蚊母草效地小将小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