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羇縶”。1.马络头和马缰绳。《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夫负羈縶,执鈇鑕,从君东南西北,则是臣僕庶孽之事也。”《韩诗外传》卷七:“如皆守社稷,则孰负羇縶而从?”
(2).束缚;拘禁。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言不降者,明隐逸之为高也;不辱者,知羈縶之为洿也。”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果然又羈縶,不得归耡耰。” 清 吴伟业 《松鼠》诗:“本是居崭巖,无端被羈縶。”
“羁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字面含义:指马络头和马缰绳,即用于束缚或控制马匹的工具。
引申含义:指对人的束缚、拘禁或困扰,表达受限制无法自由的状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公羊传》《韩诗外传》等古籍原文(来源、3)。
《羁絷》(jī zhi)是一个汉字词,由“羁”和“絷”两个字组合而成。
“羁”首部为“羊”,末部为“基”,总计两画。“羊”代表羊的羊角,表示动物的形状;“基”代表基础,表示法律和制度的基本规范。整体而言,“羁”意指用绳子系住动物或人,提醒着他们不能随意行动。
“絷”首部为“糸”,末部为“至”,共计八画。“糸”是象征线的形状;“至”表示走到极限,不得再前进。因此,“絷”意为束缚、限制。
《羁絷》一词源自《诗经·秦风·羔羊》,后来每到农历十月天气寒冷时,人们便用绳子将牲畜捆绑住,以阻止其四处乱跑。因此,“羁絷”也表示绳索用于约束或限制。
《羁絷》的繁体写法为“羈絏”。
古时的写法中,“羁”部分“羊”的下方有一“巾”字,表示用头巾束缚,意味着通过束缚约束人或动物;“絷”部分“至”的上方有一“糸”字,表示束缚的绳子。整个字形更加生动形象,表达了束缚和限制的含义。
例句:他感到自己被羁絷得无法自由行动。
近义词:约束、拘束、限制。
反义词:解脱、自由。
羁絷处,羁絷系,羁絷契,羁絷之责,羁絷而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