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羇縶”。1.马络头和马缰绳。《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夫负羈縶,执鈇鑕,从君东南西北,则是臣僕庶孽之事也。”《韩诗外传》卷七:“如皆守社稷,则孰负羇縶而从?”
(2).束缚;拘禁。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言不降者,明隐逸之为高也;不辱者,知羈縶之为洿也。”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果然又羈縶,不得归耡耰。” 清 吴伟业 《松鼠》诗:“本是居崭巖,无端被羈縶。”
“羁絷”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羁”与“絷”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本义
“羁”原指马笼头,《说文解字》释为“马络头也”,引申为束缚、牵制;“絷”本义为“系绊马足”(《尔雅·释器》),即用绳索拴住。二字连用,表示通过工具对马匹进行物理约束,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羁絷之仆”即指被拴缚的仆从。
引申义
词义扩展后,“羁絷”可泛指对人的自由限制,如《后汉书·隗嚣传》载“羁絷英雄,以固王业”,比喻以权术或环境制约他人行动。此用法常见于古典文献,强调外在强制力对个体行为的管控。
情感与境遇的抽象化表达
在文学语境中,“羁絷”还可隐喻精神或命运层面的困顿。例如唐代白居易《答崔侍郎书》中“形骸为羁絷”,形容身心受制于现实处境,表达无法摆脱束缚的无奈感。
参考来源
“羁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字面含义:指马络头和马缰绳,即用于束缚或控制马匹的工具。
引申含义:指对人的束缚、拘禁或困扰,表达受限制无法自由的状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公羊传》《韩诗外传》等古籍原文(来源、3)。
办济碧桐杯勃驮菜籽侧躬承蒙乘数宠借抽青当该典商断计杜弃犯狂肥辞费钱非灾封资修负文赴选贡试寡孀贵出贱收国艰鸿都之事画刊监院借题发挥寄趣咎鼓究真儿俊雅拘押所看风使帆量珠溜乾二净泷船龙旟尼媪批擣绮季晴飔驱翦荛竖镕琢疝瘕神兴摄生石闺事为收挽首座硕老庶威塔里木盆地田横客同母椳际咸安宫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