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绝,屏弃。《北史·吐谷浑传》:“所献土毛,乃是臣之常道。杜弃所献,便是絶之,纵欲改悔,其路无由矣。”
“杜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拒绝、屏弃,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析:
组合后,“杜弃”可理解为通过拒绝或隔绝的方式彻底摒弃。
《北史·吐谷浑传》记载:
“所献土毛,乃是臣之常道。杜弃所献,便是絶之,纵欲改悔,其路无由矣。”
语境:吐谷浑使者表达若中原王朝拒绝其进贡,即等同于断绝往来,再无转圜余地。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北史》相关篇章。
《杜弃》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拒绝并且抛弃或放弃。
《杜弃》的拆分部首是木,笔画数为7笔。
《杜弃》一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一篇中,用于表示拒绝和舍弃某种行为或物品。
《杜弃》的繁体字形为「杜棄」。
在古时候,「杜弃」曾有别的写法,如「杜棄」。不过,现代汉字的简化使得「杜弃」成为了常见的写法。
1. 他主动杜弃了过去的坏习惯,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2. 她被朋友杜弃后,感到非常失望和伤心。
杜绝、弃置、遗弃、抛弃。
拒绝、舍弃、放弃、抛弃。
接纳、保留、保持、坚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