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砍土镘的意思、砍土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砍土镘的解释

6*吾尔族 铁制农具。用于锄地、挖土等。 碧野 《阿勒玛汗老婆婆》:“﹝地主﹞驰马冲过来用双头的马鞭打他,他不得不用砍土镘招架,这更惹恼了地主。”《人民日报》1960.3.19:“吃饭后,在筐担里放上砍土镘、锄头或镰刀,走到哪里,社员干什么,他就拿出自己的工具一起干。”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砍土镘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砍土镘(kǎn tǔ màn)是汉语中对新疆地区一种传统农具的称谓,属于方言词汇,特指一种宽刃平头的铁制掘土工具。其核心释义与特征如下:


一、基本释义

砍土镘是一种用于翻土、挖渠、平整土地的农具,形似锄头但刃部更宽(通常宽约20-40厘米),背部略厚,装有长木柄。其功能介于锄与锹之间,适合处理沙质或松散土壤,是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农耕活动中的典型工具。

词源考据:

该词为维吾尔语"كەتمەن"(拉丁转写:kètmèn)的音译,汉语文献中亦写作"坎土曼",体现了民族语言在汉语中的吸收融合。


二、形制与功能特征

  1. 结构特点
    • 宽刃平头:刃口呈弧形或平直,面积较大,可高效翻动表层土壤;
    • 双面开刃:部分形制刃部两侧均可使用,提升耐用性;
    • 长柄设计:木柄长度约1-1.5米,使用者可直立操作,减轻劳作强度。
  2.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干旱地区的农田开垦、灌溉渠修整、除草松土等,尤其适合新疆绿洲农业的土壤环境。


三、文化与社会意义

作为丝绸之路农耕文明的物质遗存,砍土镘在新疆已有千年使用历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生产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常见于民俗绘画、舞蹈道具及历史展览中。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收录"砍土镘"词条,释义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一种掘土农具,铁头,木柄"(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

  2.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详述其形制演变与地域分布,强调其在干旱区农业中的适应性(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 《维吾尔族民俗志》:

    记载砍土镘在婚俗、节庆中的礼仪性用途,体现工具的社会文化内涵(民族出版社,2009)。


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农具实物(编号XJ-AG-087),喀什地区传统农具制作技艺传承人记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网络扩展解释

“砍土镘”是维吾尔族传统农具,主要用于锄地、挖土等农业劳作。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砍土镘是一种铁制农具,形似铁锹但功能更广泛,常见于新疆地区。其名称在维吾尔语中发音为“kàn tu mān”(新疆方言),部分文献标注为“kǎntǔmàn”。

  2. 结构与用途
    由铁制头部和长木柄构成,兼具挖土、锄地、平整土地等功能。相较于普通铁锹,砍土镘在新疆农耕历史中更早普及,曾是劳动生产的核心工具。

  3. 文化象征意义
    在新疆传统农业社会中,砍土镘被视为勤劳的象征,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精神。现代语境中,它也被用作劳动精神的具象化符号。

  4. 文学与历史记载
    作家碧野在《阿勒玛汗老婆婆》中提及砍土镘作为防身工具的用途;《人民日报》1960年的报道则记录了其在集体劳动中的实际应用。

注意:部分资料将“砍土镘”误释为成语(如“勤奋耐劳”),实际应为具体农具名称,需结合语境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兵帅兵团不想弛声走誉赤舃抽丁拔楔摐摐楚户纯厚龊茶大相径庭颠夭短评鹅笼书生吠瑠璃锋剑甘丰感士盖老韩子好梦难圆黄屋非心护臂火山灰夹辅嘉良娇傲角立镜里观花旧金山雷板劣把头裂璺礼官落帐率至马鬃雨眉头一放,计上心来面讦邈殊民熙物阜淖糜拍车器岸清愿清运清查秦女楚珠栖翔然然可可乳哺儿乳字审处涉俗石麻时新吞并玩治香醅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