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法难的意思、法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法难的解释

*********指毁灭佛法的事件。 中国 历史上有四次重大的“法难”。即 北魏 太武帝 、 北周 武帝 、 唐武宗 和 后周 世宗 的毁灭佛法事件。史称“三武一宗”。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 北朝 道教势力由 寇天师 而光大,遂有 太武 世之法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法难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法难”为佛教术语,亦作“法難”,指佛教遭受外界压迫、破坏的劫难。其核心含义源于佛教经典中“正法遭遇摧残”的概念,特指因政治、社会等因素导致的佛法传承危机。例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时期的灭佛事件,史称“三武一宗之祸”,即为典型法难(《佛学大辞典》丁福保,1922)。

二、佛教语境中的深层含义

在佛教教义中,“法难”包含两层内涵:

  1. 外显劫难:统治者以行政手段毁寺驱僧、焚经禁教,直接破坏佛教物质载体与传播体系(《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2. 法运衰微:象征佛法因众生业力所感而进入衰败期,如佛经所述“末法时代”正法隐没的现象(《法苑珠林》卷九十八)。

三、历史实例与特征

中国历史上四次大规模法难具有共同特征:

四、现代引申与学术定义

当代汉语中,“法难”词义扩展至:

  1. 广义宗教迫害:泛指任何宗教因政治、文化因素所受的系统性压制(《宗教大辞典》任继愈,2006)。
  2. 文化隐喻:借指传统文化或思想体系在时代变革中面临的存续危机,如“传统文化法难”(《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权威参考文献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无网络公开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可查证文献如《旧唐书》详见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法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一、佛教历史事件(主要含义)

指中国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灭佛运动,统称“三武一宗”法难:

  1. 北魏太武帝灭佛(444-452年):因佛道之争与政治因素,毁寺杀僧。
  2. 北周武帝灭佛(574-578年):为集中资源统一北方,禁佛道二教。
  3. 唐武宗灭佛(845年):因经济矛盾与宗教膨胀,史称“会昌法难”。
  4. 后周世宗灭佛(955年):整顿佛教乱象,限制寺院规模。

这些事件导致佛教典籍散佚、寺院被毁,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大挫折。


二、法律难题(引申义)

少数语境中,“法难”可指法律程序中的复杂问题或执行障碍,例如:

但此用法较罕见,更多见于口语或非专业场景,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扩展说明:佛教“法难”研究有助于理解古代政教关系,而现代法律术语中更常用“法律困境”等表述。若需深入历史细节,可参考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别人正在浏览...

板户宝构北方人禀给禀缣不争不作声蚕子昌图侈卿巅疾典章跮蹉定理副着隔扇格条和愉昏浊豁拳涧槽艰酷教敕吉量锦体烤箱可剌答澜清乐讽略意联席燎眉鳞叠陵乱麻茶蒙揜梦中妙味靡漫模胡摩托濮达戕忍钤勒祈祈忍悖软话僧鞋菊瘦伶伶松炬绥劝邃竹田壤跳喷桐木人同文蜕嬗瓦大五色肠逍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