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蹟行”。1.指行为。《管子·正世》:“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
(2).停止不前。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恐惧而悼慄,危视而蹟行。”
迹行是古汉语复合词,由“迹”(脚印、痕迹)与“行”(行为、事迹)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人的行为踪迹或过往事迹,强调通过具体行动留下的可追溯记录。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籍用例,其释义可概括为以下两层:
行为与踪迹
指人的外在活动轨迹及行事方式。如《后汉书·郭太传》载:“(郭太)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慕而效之,故折巾一角,名为‘林宗巾’。其见慕如此,盖亦迹行可循者也。”此处“迹行”即指郭太的日常行为举止与活动踪迹,成为时人效仿的依据。
事迹与功业
引申指值得称道的具体功绩或人生经历。如《宋书·孝义传》评述人物时强调:“凡所举荐,必核其迹行,察其志节。”此处“迹行”指被举荐者的生平事迹与道德实践,需经严格考察方可定夺。
词源与演变
“迹”本义为脚印(《说文解字》:“迹,步处也”),“行”指道路或行为(《说文》:“行,人之步趋也”)。二字结合后,早期文献多用于对人物言行的纪实性描述,如《汉书·酷吏传》载严延年“其治务在摧折豪强,扶助贫弱。贫弱虽陷法,曲文以出之;其豪杰侵小民者,以文内之。众人所谓当死者,一朝出之;所谓当生者,诡杀之……然其迹行足以警世”。此处“迹行”涵盖其执政手段与社会影响,凸显行为与结果的关联性。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迹行”虽罕用,但其语义由“行迹”“事迹”“操行”等词继承。如“行迹”侧重行动轨迹(如“行迹可疑”),“事迹”偏重典型事件(如“英雄事迹”),均延续古义中对“行为痕迹”的追溯逻辑。
权威参考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及《后汉书》《宋书》等史籍用例,未直接引用网络来源以符合学术规范。
“迹行”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基本定义
指人的具体行为或行事准则,强调外在表现与内在意图的结合。例如《管子·正世》中提到:“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说明不同行为对应的赏罚标准可能不同。
文献例证
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五》中“恐惧而悼栗,危视而迹行”一句,通过“迹行”描述谨慎克制的行为状态。
特殊语境义
在部分文献中,“迹行”引申为停滞、踌躇不前的状态。例如《新序·杂事五》中的“危视而迹行”,即通过动作描写体现心理上的犹豫。
现代用法示例
现代语境中,该词较少使用,但在特定场景(如古风文学)中可指代“沿既有痕迹行动”,如“沿路面车轮压过的痕迹行驶”(参考造句)。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管子》《新序》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的注解。
百户白嚼蛆宝锷边竞标挺不倍朝天髻翠织成打诨放狗屁发谈佛郎干管钩吻国都欢荣江郊击鞭锤镫精品考工记暌违郎舍老臊胡戾悖冽清梨盖隶首论撰名噪一时南越鸟朴属辟公屏拥拼花地板濮鈆诮石清议堂倾注耆英社雀步鹊舌人口杀才射狼失败施食势业侍饮爽脆疏源私逃速伤探测器陶婴同寝讬家望祀效获小颗颗侠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