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贝树的意思、贝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贝树的解释

即多罗树。其叶用以写经。 唐 宋之问 《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安平王宴别序》:“三光贝树,影入山窗;九节菖蒲,光摇砌水。” 唐 崔融 《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石芝生而五色,可以为盛;贝树长而三花,可以为籍。”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纸料》:“如西番用贝树造成纸叶,中华又疑以贝叶书经典,不知树叶离根即焦,与削竹同一可哂也。”参见“ 贝多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贝树,又称贝叶棕(学名:Corypha umbraculifera),是汉语中对其形态和文化功能的特有称谓。以下从汉语释义、文化内涵及学术参考角度分述:

  1. 词源与基本释义

    汉语“贝树”一词源于其叶片形似古代货币“贝币”,《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叶片宽大可书写经文的热带棕榈科植物”。其拉丁属名Corypha在梵语中意为“顶尖”,特指树冠顶端生长的巨型掌状叶。

  2. 植物学特征

    《中国植物志》记载,贝树为单茎乔木,高可达25米,叶片展开直径逾5米,寿命约80年,一生仅开花结果一次后自然枯萎,符合棕榈科植物“一次结实性”特征。

  3. 佛教文化载体功能

    《大唐西域记》载“贝多树叶广长色光,用以书经”,印证其叶片经水煮、压平等工序制成贝叶,可保存千年不腐,玄奘取经所携657部佛经中近九成为贝叶经。

  4. 历史文献应用

    《酉阳杂俎》记载唐代寺院“以铁笔刻经于贝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现存最早的贝叶经为公元5世纪印度巴利文写本,现存于大英图书馆东方部。

  5. 现代学术价值

    《民族植物学》期刊研究显示,云南现存18万片傣族贝叶经,涉及医学、天文等内容,其制作技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贝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贝树即多罗树(学名:Corypha umbraculifera),其叶片在古代常被用作书写材料,尤其是佛教经典的抄写。这种树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因叶片坚韧且易于保存,成为早期佛经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1. 唐代诗文引用:
    唐代诗人宋之问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安平王宴别序》中写道:“三光贝树,影入山窗”,描绘了贝树在自然景观中的意象。
    崔融的《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也提到“贝树长而三花,可以为籍”,进一步印证其文化用途。

  2. 与“贝多”的关系:
    部分文献将贝树与“贝多树”关联,两者可能为同一植物的不同称谓。明代《天工开物》提到“西番用贝树造成纸叶”,说明其叶片加工技术的历史应用。

三、引申含义

在特定语境中,“贝树”被赋予象征意义,如比喻品德坚贞、不受外界影响之人。这一用法可能源于贝壳的坚硬特性与树木的稳固形态结合,但需注意此引申义较少见于传统典籍,更多为现代语境下的文学化表达。

四、其他关联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词典》或佛教典籍中关于贝多叶写经的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哀泣安服不防头不孥草茶草间賝宝赤瘕纯备此伏彼起丛葆大连市谠词殚智竭力灯台不照自顿撼发标放疗梵屧奋迹干果钢纸根苗躬行实践还相旱灾华耀洄水涡胶泥鲛鮹进锐退速极是昆台连袵成帷猎俊虑化黏度排笮槃郁篇统青衣小帽寝耒乞闲全武行确然不群认定戎棨扇发善男信女瘦棱棱水饮私劳随风柁谈若悬河殄废顽游忤累乡利倍义相同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