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拂晓时的烟霭。 唐 刘希夷 《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诗:“微云一点曙烟起,南陌憧憧遍行子。” 五代 齐己 《盆池》诗:“平稳承天泽,依微泛曙烟。” 明 高启 《雨中晓卧》诗之一:“井桁乌啼破曙烟,轻寒薄被落花天。”
“曙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义和文学意象两个层面理解:
字面含义:指拂晓时分的烟霭或微弱光线,由“曙”(黎明)和“烟”(雾气或光线)组合而成。例如唐代刘希夷诗句“微云一点曙烟起”,描绘了清晨薄雾与晨光交织的景象。
自然意象
多用于诗词中表现清晨的朦胧景致,如明代高启的“井桁乌啼破曙烟”,通过烟霭渲染天色初明时的静谧氛围。
比喻引申
部分语境中可象征希望或转机,如“曙烟”暗喻黑暗后的光明,类似“曙光”。这种用法强调微弱但逐渐明朗的趋势。
不同文献对“曙烟”的侧重略有差异,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自然现象还是抽象寓意。若需更多诗词例证,可参考《全唐诗》或古典文学解析资料。
《曙烟》是指天亮之际的朝阳或黎明初现时的微弱光亮。它象征着夜晚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活力。
《曙烟》的拆分部首是日(部首为“曰”)和火(部首为“火”)。它总共有11个笔画。
《曙烟》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创作中。它具有浪漫和遥远的意境,常常用来描述壮丽辽阔的自然景色。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曙煙》。
在古代,人们也写作《曙煙》。在金文或篆刻中,字形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整体上的意义和音读保持不变。
1. 新的一天开始了,远方的山峦逐渐被《曙烟》笼罩。
2. 渔船在海上划过,《曙烟》照亮了一片茫茫大海。
3. 破晓时分,大地上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曙烟》,给人们带来希望。
1. 曙光:指黎明时分的光线,也可以用来比喻希望和救赎。
2. 烟雾:指燃烧或蒸发后产生的细小颗粒物质,也常用来表示迷离的景象。
3. 曙色:指早晨天空的颜色,通常是红、橙、黄等暖色调。
1. 晨光:指早晨时分的光线,与《曙烟》一词的意义较为接近。
2. 朝阳:指初升的太阳,也可以用来比喻新的希望。
3. 黎明:指夜晚过去、天亮开始的时刻。
黄昏:指白天结束、夜晚开始的时刻,与《曙烟》表达的意境相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