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失的报应;灾祸应验。《书·洪范》:“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 蔡沉 集传:“某事失,则某咎徵应。”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下》:“惧羣臣奢泰,昬迷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徵。” 唐 李邕 《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入自卧内,问以咎徵。” 严复 《<原富>按语》:“閲今而考古,格物而致知,必求真实而后已者……夫非妖祥咎徵之谓也。”
“咎徵”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古籍和权威词典中有明确记载,以下是详细解释:
“咎徵”指过失的报应或灾祸的征兆,强调因行为不当引发的自然或社会异象。
“咎徵”反映了古代对自然与人事关系的哲学思考,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更多典籍用例可参考《尚书》《后汉纪》等文献。
《咎徵》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咎(过失、罪责)徵(迹象、预兆)”。它指的是某种迹象或现象暗示出即将发生的问题或不幸的事件。
《咎徵》含有两个部首,分别是“口”和“彳”,共有15个笔画。
《咎徵》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汉字,其中“咎”是由“口”表示“嘴”的意思,而“彳”代表“走”,意味着迹象。而在繁体中,“咎徵”保留了原字的形状和意义。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咎徵的写法与现代汉字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差异。
1. 他对咎徵非常敏感,总能感知到即将发生的不幸。
2. 这些咎徵是警告我们要注意可能发生的问题。
组词:咎犯、徵候
近义词:预兆、征兆
反义词:平安、吉兆
希望这些简要的信息能满足你的需求!【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