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挑闥 ”。亦作“ 挑挞 ”。1.往来相见貌。《诗·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闕兮。” 毛 传:“挑达,往来相见貌。”《太平御览》卷四八6*九引《诗》作“挑兮挞兮”。一说轻薄放恣貌。 朱熹 集传:“挑,轻儇跳跃之貌。达,放恣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蒋子文 者, 广陵 人也,嗜酒好色,挑挞无度。” 明 唐顺之 《<福建乡试录>后序》:“及 周 之衰,则 溱 洧 之郊密邇王畿,且学校堕坏,士人挑闥而缺於礼。”《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却説那 狄希陈 的为人,也刁钻古怪的异样,顽皮挑达的倍常。”
(2).引申为自由自在,放纵不羁。 唐 王维 《赠吴官》诗:“不如儂家任挑达,草屩捞虾 富春渚 。” 宋 梅尧臣 《朝》诗之二:“是非不道任挑挞,唯忆当时 阮步兵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挑达汉语 快速查询。
“挑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iāo dá,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为综合解释:
原义:指“往来相见”的样子,常见于古代诗词描述。
引申义:后扩展为“自由自在”或“放纵不羁”的意涵。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挑战极限、勇往直前”,但此义项未见于古籍或权威来源,可能是当代引申或误用,需结合语境谨慎使用。
“挑达”的核心含义围绕“自由往来”和“不拘束”展开,具体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诗经》《搜神记》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挑达是一个汉字词汇,它的意思是指挥、调度、管理、指示等。下面分别从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方面介绍。
挑达的拆分部首为手和辛,其中手表示与手相关的意义,辛表示辛勤、努力。挑达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挑达一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最初的意思是指点、示意。后来逐渐衍生为指挥、调度等含义。
繁体字“挑”在“扌”下方加上“卓”字旁即为“挑”字的繁体写法。
古时候挑达的字形与现代写法相似,只是在一些笔画的书写顺序上有所差别。
1. 他负责挑达整个项目,确保各项任务能够顺利执行。
2. 经理挑达了今天的工作安排,让大家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挑达可以与其他词组合形成新的词汇,例如挑达工作、挑达能力、挑达技巧等。
挑达的近义词包括指挥、调度、管理、指示等。
挑达的反义词包括听从、服从、被指挥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