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法律。《汉书·朱博传》:“如太守 汉 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 清 钱谦益 《浙江嘉兴府推官姚钿授文林郎制》:“夫三尺律,人主所与治天下也。”亦作“ 三尺令 ”。 唐 李颀 《送马录事赴永嘉》诗:“手持三尺令,决遣如流泉。”参见“ 三尺 ”。
“三尺律”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解释如下:
“三尺律”是古代对法律的别称,指代成文法典或法律条文。该词源于汉代,因古代法律文书书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而得名。
如需进一步考据,可参考《汉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三尺律》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指根据一定的长度,例如三尺的律,来规范行为和判断事物的准则。它表示以法律、规章制度或道德法则作为行为的基准。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至今仍然广泛使用。
根据成语的部首,“三尺律”的部首是“彳”,表示行走。它的拆分部首是“彳”和“廾”,笔画总数为8画。
《三尺律》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法制,古代中国的人们在三尺法度上进行着法律和道德的教化。古时有关部门将法律刻在木板上,长度一般为三尺,用于教化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渐渐地,“三尺律”成为了一种规范行为的准则,后来也引申为更广泛的意义。
在繁体中,成语《三尺律》的写法为「三尺律」。
在古代,成语《三尺律》的写法与现在稍有不同。其古汉字写法为「三尺律」。
1.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你应该遵守《三尺律》。 2. 在这个社会中,许多人已经忘记了《三尺律》的重要性。
1. 不按三尺律行事 2. 忠于三尺律 3. 违反三尺律
遵守法规、遵循准则、遵守规范、守法纪
不受任何限制、任意妄为、无规矩、违法乱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