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尺律的意思、三尺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尺律的解释

谓法律。《汉书·朱博传》:“如太守 汉 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 清 钱谦益 《浙江嘉兴府推官姚钿授文林郎制》:“夫三尺律,人主所与治天下也。”亦作“ 三尺令 ”。 唐 李颀 《送马录事赴永嘉》诗:“手持三尺令,决遣如流泉。”参见“ 三尺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尺律”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法典的一种形象化称谓,其核心含义与历史渊源如下:


一、字面释义与历史渊源

“三尺律”指代古代书写法律条文所用的竹简或木牍长度约为三尺(约合现代1米)。汉代律令常书写于三尺长的竹简上,故以“三尺”象征法律体系本身。

来源:这一称谓源于汉代文献记载,如《汉书·杜周传》载:“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此处“三尺”即指律法条文。

(参考: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三尺”词条释义;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料库》)


二、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1. 法律的权威性

    “三尺律”体现古代“律令如山”的治理理念,强调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史记·酷吏列传》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侧面反映法律作为统治工具的重要性。

    (参考:《中国法律史》教材,法律出版社)

  2. 公正的具象化

    古人以“三尺”为标尺,暗喻法律应如度量衡般公正无私。唐代白居易《论刑法之弊》云:“刑者,礼之所去;罚者,义之所弃”,呼应法律需符合礼义标准。

    (参考:《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三)


三、文学与语言中的运用


四、与其他“三尺”概念的区分

需注意“三尺律”与以下概念的区别:

词汇 含义 出处示例
三尺剑 象征武力或壮志 《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
三尺土 指坟墓或微薄封地 《史记·张仪列传》:“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效河间三县”
三尺喙 形容善辩(喙长三尺) 《庄子·徐无鬼》:“丘愿有喙三尺”

五、现代用法与启示

“三尺律”今多用于历史、文学领域,作为中华法系的象征符号。其内涵强调:

法律应简明易知(如三尺竹简的物理限制)、

执行须严格平等(如“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韩非子》)。

(参考:中国政法大学《中华法系精神研究》课题报告)


参考来源整合:

  1. 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纸质/在线版)
  2. 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访问链接
  3.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4. 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律史》
  5. 《苏轼诗集校注》(中华书局)
  6.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文献数据库(访问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三尺律”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三尺律”是古代对法律的别称,指代成文法典或法律条文。该词源于汉代,因古代法律文书书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而得名。


二、词源考据

  1. 竹简载体:古时律法条文刻于长约三尺的竹简上(汉代一尺约23.1厘米),故称“三尺律”。《汉书·朱博传》记载:“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直接体现了这一用法。
  2. 演变延伸:后逐渐成为法律的代称,如清代钱谦益《浙江嘉兴府推官姚钿授文林郎制》中提及:“夫三尺律,人主所与治天下也”。

三、用法与文学引用

  1. 法律代称:如唐代李颀诗句“手持三尺令,决遣如流泉”,宋代司马光诗“酂侯三尺律,汉使一封轺”,均以“三尺律/令”指代法律权威。
  2. 与礼仪的关联:部分文献(如)提到其与古代礼仪制度相关,认为“三尺”象征人际交往的距离规范。但这一解释较少见于主流典籍,可能与词义的引申或混淆有关。

四、近义词与相关概念


如需进一步考据,可参考《汉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卬望悲蹙本等避宠不食烟火长趫常州词派垂拱四杰出淤泥而不染大喜达巷大院东怨西怒发无不捷風礫丰佚分水线副官羹沸酣适黑不溜鳅横赐猾长江西建瓴高屋减银节间精疲力倦惊吁扃扉九华玉讵可廉倨令丙马兵满肚皮门警内宫内家女曹儿欧阳予倩濆淖情悰羣牧刃口肉痛软冻冻烧炉升转兽香殊器滔滔不絶外找儿挽毂万能表兀底律下辈子相差小桡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