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体恤。《后汉书·循吏传·卫飒》:“ 颯 理卹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於物宜。”
“理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书面语境,其含义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意为“体恤”,指在处理事务时对他人境遇给予同情与关怀。例如《后汉书·循吏传·卫飒》中记载:“飒理卹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於物宜”,即描述官员卫飒以体恤民情的方式治理民事,施政得当。
单字拆分
该词多用于描述施政者或管理者在履职过程中兼顾效率与人文关怀的态度,常见于古籍或历史文献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恤”的详细演变或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典()及沪江词典()等来源。
《理恤》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它的意思是关心、照顾他人的困扰、忧虑、痛苦等问题,并协助解决。
《理恤》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理(lǐ)和恤(xù)。
《理》的部首是玉,它有八个笔画。
《恤》的部首是心,它有十一个笔画。
《理恤》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这篇文章中。现代常用汉字的简化字都有对应的繁体字,在繁体字中,理恤的写法分别为「理」和「恤」。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理恤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理》在古代有两种写法,一种写作「㐅」,也叫作璃,另一种写作「禮」,意为礼仪,它们都表示尊重、整齐等意思。《恤》在古代的写法为「卹」,意为救济。
1. 他常常理恤那些遭受困境的人们。
2. 他对全体员工都非常理恤,从不压榨他们的劳动力。
组词:体恤、同理、关怀、关心。
近义词:爱护、体贴、关照。
反义词:冷漠、无情、忽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