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畏惧和羡慕。《书·毕命》:“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孔 传:“使能畏为恶之祸,慕为善之福。”
(2).指尊敬仰慕。《旧唐书·郭元振传》:“ 元振 风神伟壮,而善於抚御,在 凉州 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宋史·苏轼传》:“宰相 韩琦 曰:‘ 軾 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復异辞矣。’” 明 刘基 《浙东肃政廉访司处州分司题名记》:“所至有德,泽加於民,真足以起后人之畏慕,昭轨范於将来。”
畏慕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复合情感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既心存敬畏,又怀有向往仰慕之情。该词多用于描述对崇高品德、卓越成就或强大力量的复杂心理状态,常见于文学、学术及正式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析:
畏
本义为“恐惧、害怕”,引申为“敬畏”,强调因对方的高尚、威严或强大而产生的谦卑与尊重心理。
示例: “畏其威严”体现对权威的敬重。
慕
意为“向往、倾慕”,表达对优秀品质或能力的钦佩与追求。
示例: “慕其才学”指因才华而心生仰慕。
复合情感
“畏慕”融合二者,形成一种矛盾统一的心理:既因对方的高度而自觉渺小(畏),又因向往其境界而渴望接近(慕)。
示例: “弟子对师长常怀畏慕之心”——既敬重师长的学识威严,又向往其道德境界。
该词源自古汉语,多见于典籍:
描述学者因敬仰程颢、程颐的学问德行而追随其思想。
强调对圣贤境界需兼具敬畏与向往。
用于描述对德行高尚者的情感,如:“民众对英雄的义举心怀畏慕。”
如青年学者对学术泰斗“畏慕其学识渊博,又慕其治学严谨”。
形容对艺术大师的推崇:“观其画作,令人畏慕其匠心独运。”
词汇 | 侧重点 | 情感强度 |
---|---|---|
敬畏 | 强调“敬重畏惧” | 偏重庄重感 |
仰慕 | 强调“向往钦佩” | 偏重积极性 |
畏慕 | 敬畏与仰慕并存 | 矛盾情感交织 |
定义:“畏敬仰慕。” 收录于第7册,第108页。
来源: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修订版。
释义:“因敬畏而仰慕。”
来源: 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解释:“既敬畏又仰慕。”
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语源提示:“畏慕”属文言合成词,其结构承袭先秦汉语的“反义复合”构词法(如“动静”“晦明”),通过对立情感的统一深化语义内涵。
“畏慕”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èi mù,包含两层含义:
畏惧和羡慕
指因对某种事物或境遇既感到害怕又心生向往。例如《尚书·毕命》中记载:“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孔传对此解释为“使能畏为恶之祸,慕为善之福”,即通过区分善恶的后果,让人产生敬畏与向往之心。
尊敬仰慕
侧重对他人的品德、才能或成就的敬重与钦佩。如《旧唐书·郭元振传》提到郭元振治理凉州时,“夷夏畏慕,令行禁止”,形容他因威望和德行使百姓既敬畏又敬仰。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关例句,可参考《尚书》《旧唐书》等文献。
傲不可长班辈保税把兄弟贝玉不亚充美处之怡然辞役钱葱笼大醇小疵刮骨过茶悍劲荒忽黄庭教花枝招飐计较锱铢禁运鸡栖车九鲤湖具礼空战理亏鹿鸣客旅托麦麨埋轮煤精煤渣明秀密奏南五祖内亲外戚泮奂平价乾燋签题奇嶷齐缞遒忽崎崄启钥弃智让谦沙洳食褐祀祷缩栗梭鱼苏省宿债恬娱替古人耽忧头昏眼暗托实委黍橡皮筏小顽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