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僞史的意思、僞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僞史的解释

指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史书。 唐 刘知几 《史通·因习》:“当 晋 宅 江 淮 ,实膺正朔,嫉彼羣雄,称为僭盗。故 阮氏 《七録》以 田 、 范 、 裴 、 段 诸记, 刘 、 石 、 苻 、 姚 等书,别剏一名,题为‘伪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僞史”是“伪史”的繁体写法,指虚假的、伪造的或不可信的历史记载。它在中国传统史学观念中具有特定含义,强调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和对虚假记载的批判。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虚假伪造的历史记载

    • “伪史”最根本的含义是指那些内容不真实、凭空捏造、刻意歪曲或出于某种目的(如政治需要、个人私利、神化人物等)而编造出来的历史记录或叙述。它是对历史事实的背离和篡改。例如,《孟子·尽心下》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著名论断,就体现了对包括伪史在内的不可信文献的警惕。
  2. 史学传统中的特定指涉

    • 在中国古代史学语境中,“伪史”常特指那些托名古人所作、实际是后人伪造的史书或篇章。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其史学理论名著《史通》中,专门设有《疑古》、《惑经》等篇目,对古代典籍中他认为可疑或伪造的内容进行辨析和批判,体现了对“伪史”的警惕和甄别精神。
  3. 与“正史”相对的概念

    • “伪史”常被视为与官方认可的、被认为较为严谨可靠的“正史”相对立的概念。虽然“正史”本身也可能存在曲笔或疏漏,但“伪史”则更强调其蓄意作伪的性质。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对文献的考辨就非常重视区分真伪。
  4. 动机与危害

    • 伪史的制造动机多样,可能包括: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掩盖历史污点、神化宗教或政治领袖、进行政治攻击、满足猎奇心理等。其危害在于混淆视听、误导后人、歪曲历史真相,阻碍人们对历史规律和真相的认识。《史通·曲笔》篇就深刻批判了史书撰述中“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的作伪行为。
  5. 辨伪学的重要对象

    • 识别和批判伪史是中国传统学术中“辨伪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历代学者(如刘知几、柳宗元、欧阳修、朱熹、阎若璩、崔述等)投入大量精力考辨古籍真伪,旨在去伪存真,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对伪史的甄别是历史研究得以科学进行的基础。

权威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僞史”即“伪史”,指刻意编造或篡改的历史记载,通常出于特定目的虚构或歪曲事实。以下从概念、特点及与其他史书类别的对比进行解释:

一、核心定义

伪史指人为伪造、虚构的历史记录,其内容缺乏真实性,常带有欺骗性质。例如:为政治目的篡改历史事件、虚构人物事迹等。

二、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1. 伪史 vs 正史/野史

    • 正史:官方修订的权威历史著作,如《二十四史》。
    • 野史:非官方记载的民间历史见闻,虽可能包含传闻,但作者未必有意造假(如南宋岳珂的《桯史》记录两宋朝野轶事,虽属个人视角但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 伪史:本质是虚构,试图冒充真实历史,如唐代《周秦行纪》托名牛僧孺诽谤政敌。
  2. 伪史 vs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如清代《蟫史》描写苗民起义)虽含历史元素,但明确为虚构故事,不属于伪史范畴。

三、伪史的典型特征

四、古代史书类别的补充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伪史案例或考辨方法,可参考历史文献学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八达岭霸陵逼气菜肴产植辰旆楮令春秋无义战斗刚番石榴干浅耕十亩田鼓物閈闳函索寒桃寒牖号脉豪望豪族鸿郤陂黄面儿划时代惠叔火牛阵噭应羁靽敬尊冏然吉主抗浮快信连曹猎取离明离弦埋骨蒙面绵缀米外史呶呶唧唧蹑屐朴勇情调实症守夜水脚殊途同归四垠塌心调笑完补猥欸维梢五恶无启民下不去仙岳逍遥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