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用之木。常比喻不为世所用之人。 唐 施肩吾 《玩手植松》诗:“今日散材遮不得,看看气色6*欲凌云。” 宋 苏轼 《东山浮金堂戏作》诗:“我子乃散材,有如木轮囷。” 明 唐顺之 《提督军务兼巡抚谢表》:“樗櫟散材,策非韜虎。”参见“ 散木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散材汉语 快速查询。
“散材”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但核心指向以下两方面:
“散材”原指无用之木,源自《庄子·人间世》中关于栎树的典故。庄子以“散木”比喻看似无用却能保全自身的树木,后演变为“散材”,常被用来比喻不为世俗所用之人。
本义
指木材不成材或无法被加工使用,如《庄子》中提到的栎树因木质疏松而被匠人弃用,实则是树木的“无用之用”。
比喻义
引申为不被世俗认可的人才,或自谦之词。例如:
文学与哲学内涵
该词蕴含道家思想,强调“无用即大用”的辩证观。看似无用的“散材”实则可避祸自保,暗含对世俗功利标准的批判。
“散材”一词融合了自然物象与人文哲思,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色彩。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庄子》原文或苏轼、唐顺之相关作品。
散材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是指散乱的木材或其他建筑材料。
散材的部首是木,它的笔画数为7。
散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司寇》:“庙堂编散之材。”可见散材一词在古代已经存在。
散材的繁体字为「散材」,和简体字写法相同。
古代汉字写法中,散材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并未找到古代使用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写法的证据。
1. 工人们将散材从建筑工地上运送下来。
2. 这批散材应该按照指示进行分类和存放。
散材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散木(散乱的木材)、散料(散乱的小颗粒物料)等。
与散材意思相近的词语包括:碎木、乱材、零散的建筑材料。
反义词为整齐、整装的建筑材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