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车辙宽度相同。《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2).引申为同一、一统。《汉书·韦玄成传》:“四方同轨,蛮貊贡职。” 颜师古 注:“同轨,言车辙皆同,示法制齐也。”《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 胡三省 注:“天下混一,则车同轨·书同文。” 清 王韬 《亚洲半属欧人》:“如图富强之术,而使东西之同轨合辙者,要不外乎此。”
(3).指古代 华夏 诸侯国。《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 杜预 注:“言同轨,以别四夷之国。” 汉 班固 《白6*虎通·崩薨》:“天子七月而葬,同轨必至。”《旧唐书·李珏传》:“今遵同轨之会,适去於中邦;告远夷之使,未復其来命。”
(4).谓同路而行。 唐 杜甫 《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遇孟云卿因为醉歌》:“岂知驱车復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
(5).比喻方法、法则等相同。《韩非子·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文选·班固<幽通赋>》:“既仁得其信然兮,仰天路而同轨。” 李善 注引 刘德 曰:“人道既然,仰视天道,又同法也。” 南朝 齐 谢镇之 《与顾道士书》:“葢闻佛之兴世也,古昔一法,万界同轨。”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同轨汉语 快速查询。
“同轨”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随语境变化,主要涵盖历史、文化及现代引申用法。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车辙宽度相同
原指古代车辆两轮间距统一,便于在标准化道路上行驶。这一概念源于《礼记·中庸》的“车同轨”,象征国家统一后的制度规范。例如,秦朝推行“车同轨”政策,既便利交通,也强化中央集权。
引申为“同一、一统”
通过车轨统一,进一步指代政治、法制的统一。如《汉书》提到“四方同轨,蛮貊贡职”,强调国家疆域内制度一致。
指代华夏诸侯国
古代文献如《左传》用“同轨毕至”描述诸侯共同参与周天子葬礼,体现文化认同与政治归属。
比喻方法或法则相同
如清代王韬所言“东西同轨合辙”,指不同地区采用相似的发展策略。
作为成语,“同轨”形容目标、方向或行动一致,如团队协作或政策协调。例如:“两国经济改革同轨并行,促进了区域合作”。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礼记》《汉书》等典籍,或参考语言学工具书。
《同轨》是一个成语,意为人们一条轨道上行走,互相追随,行动一致并同步。
《同轨》由两个部首组成:言(讠)和车(车)。拆分后的笔画数为8画。
《同轨》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同类相聚,同流合污”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等思想,强调了人们在行动中互相学习和追随的重要性。
《同轨》的繁体字为「同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区别。《同轨》的古代写法为「同徽合辜」,其中的「徽」代表相似,「合」表示合一,「辜」则表示过错。
他们在工作中同轨,互相帮助,非常合作。
同轨离争、同轨合辞
同心协力、齐心协力、一致行动
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百不咋八门傍晩琛币冲牀翠緑大归打鸡骂狗点充发梁返迹俯仰唯唯卦婆子孤说孤竹君孩提汉土禾场痕都斯坦鸿章钜字回苏挥袖加非江棹郊祁击鞭集德惎悔祭星军工厂科甲客宿烺烺六先生罗文旅集面上面型纳陛奈之何男宠拼力潜畜抢手货骑鲸清县啓知瘸狼渴疾仁兄沙堤杀威棒诗鸿遂茂棠朹子陶居士踏趿统承统军逶媠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