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 中的桐木。亦代称以此种木材所制的乐器。《水经注·渐江水》引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 晋武 时 吴郡 临平 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 张华 。 华 曰:‘可取 蜀中 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矣。’於是如言,声闻数十里。 刘道民 诗曰:‘事有远而合, 蜀 桐鸣 吴 石。’” 唐 李贺 《追和柳浑》:“酒盃箬叶露,玉軫 蜀 桐虚。” 王琦 汇解:“古称 益州 白桐宜为琴瑟,所谓 蜀 桐也。” 唐 黄滔 《谢试官启》:“竟於 丰 狱以沉埋,谁以 蜀 桐而激发。”
“蜀桐”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详细解析:
地域与材质
“蜀”指古代蜀地(今四川地区),“桐”即桐木。蜀地盛产优质桐木,其木质轻硬且耐腐蚀,适合制作乐器(如琴、瑟)和家具。例如,《水经注》记载蜀桐木曾被用于制作敲击石鼓的工具,印证其作为乐器材料的传统用途。
代指乐器
“蜀桐”常代指以蜀地桐木制成的乐器,如唐代李商隐诗《蜀桐》中“斫作秋琴弹坏陵”,即以蜀桐琴暗喻自身际遇。
人才隐喻
因蜀地自古多才俊,桐木的优质特性被引申为“人才的得与失”。例如,李商隐诗中“枉教紫凤无栖处”暗喻良材未得重用,反遭埋没。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蜀桐”常承载怀才不遇或世事无常的感慨。如李商隐借蜀桐琴弹奏《坏陵》曲,影射政治抱负的落空。
“蜀桐”既指蜀地桐木及其制器,亦通过材质特性与地域文化,衍生出对人才命运的深刻隐喻。其双重含义在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均有丰富体现。
《蜀桐》是指"蜀"地(即四川地区)产出的桐树。桐树是一种常绿乔木,以其高大挺拔的形态和优美的叶子而闻名,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蜀桐因其生长地点而得名,是指四川地区繁盛茂密的桐树。
《蜀桐》的部首是 "虍",拆分部首后的剩余部分是 "木"。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律,可以知道 "虍" 是八画,"木"是四画,所以《蜀桐》一共是十二画。
《蜀桐》一词源于古代文献《诗经·桐》中的"蜀"和"桐"。在这首古诗中,"蜀桐"被用来形容桐树的美丽和葱郁。后来,"蜀桐"逐渐演变成一个单词,用来代指蜀地产出的桐树。
《蜀桐》的繁体写法是 "蜀梧"。
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蜀桐"的写法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其中,"蜀"的古写法为 "襡",表示蜀地;"桐"的古写法为 "栱",表示桐树。
1. 朔风吹过,蜀桐婆娑地舞动着娇美的叶子。
2. 这片蜀地山间,到处可见蜀桐的繁茂身影。
3. 他研究了多年,终于培育出一种名叫 "蜀桐玉" 的高产桐树。
蜀桐林、蜀桐木、蜀桐叶、蜀桐花、蜀桐树、蜀桐枝
川桐、蜀儿桐、川蜀桐
【别人正在浏览】